当我们乐于以近年来的城镇化水平来表明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可否想到过数字背后被忽略的城镇化陷阱? 近期,上海举行了“十二五”城镇化发展高层论坛。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表示,本世纪以来国内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扩张了50%,而城镇人口只增加了26%。这意味着,我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比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快了近一倍。(《人民日报》4月11日) 这意味着,在耕地已经无限逼近18亿亩红线的时候,越来越多被消耗的土地并未换来相应水平的人口城镇化。而按照“十二五”规划中所提及的5年后城镇化水平提高4个点,也就是2015年末城镇化率达到51.5%的水平来测算,如果按照目前的土地消耗速度,18亿亩耕地红线可谓岌岌可危。 这还没算完,在同一次论坛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即便是目前的人口城镇化数字,由于统计口径方面的原因,也存在“虚高”现象。我国城镇化人口的统计按国际惯例进行,即在城镇连续居住超过6个月,便统计为城镇人口。但实际上,仍有10%~12%的城镇人口是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并没有充分享受到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人民网4月11日) 这也就是说,我们真实的城镇化水平并不高。测算所得,大约2亿人属于这种数字上的城镇人口,而不能均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这涉及实事求是地评价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否则,未来的城镇化路径或将充满诸多隐患和冲突。在这个问题上,尚有前车之鉴: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就存在大量失去土地后进入城市的居民。由于这部分人口没有能够获得稳定的工作,使城市里出现了不少贫民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而考虑到土地城镇化之后的经济效益,这个数字将更触目。“从1980年到2005年,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急剧扩张的时期,与日本的快速发展时期相比较,我国GDP每增长1%,对土地的占用量差不多是日本的8倍。”
这个数字是国土部部长徐绍史在其署名文章《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中提到的(《半月谈》2月17日)闲置的工业园区、占地奢华的大学城、过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在以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名义占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借用单位GDP能耗概念,我们的单位GDP地耗之高,为未来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埋下了不小的隐患,高地耗之路,并非持续发展之路。 正如专家所言,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低成本城镇化道路,城镇发展是建立在低成本获得城镇建设用地、廉价使用劳动力、环境承载严重压力基础之上的。尽管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但大量的矛盾没有化解,遗留的问题很多。所以,现在已取得的47.5%的城镇化水平也有很大的不真实性。当我们看到土地城镇化速度一倍于人口城镇化速度;人口城镇化数字中竟然有几乎2亿人仅仅是因为连续6个月居住于城市,却没有均等的城镇公共服务;单位GDP的用地消耗水平几乎8倍于日本……这些与城镇化有关的数字时,还有什么资格再去炫耀47.5%的城镇化水平,尤其是各地竞相追逐城镇化水平、多座城市提出要把目前的城区面积提高N倍的时候? 对城镇化数字背后更多问题的深入关注,要比单纯地追求城镇化率更重要。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需要总结在此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纠正偏差,提高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