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上市公司业绩披露的高峰期,与上下两难的“牛皮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股陆续推出来的一份份靓丽的年报:华夏银行和宁波银行业绩暴增近60%,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增速超过了45%。其他三家国有银行如建设银行增长26.31%、工商银行增长28.38%、中国银行增长29.2%。即使是暂时垫底的深发展也增长了24.91%。上市银行的良好业绩也得到了银监会年报的印证。不久前银监会公布的年报显示,2010年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 银行股被称为股市的“白马股”,良好的业绩成了拉动股价上升的“助推器”。银行股板块又是股市的“定海神针”,多次在大盘危机的时候力挽狂澜。多家机构预测,银行股将成为带动未来股市站稳3000点并冲击年内新高的最大力量。 然而,在这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数据背后,却无法掩盖银行股目前的焦虑和尴尬。在连续九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三次加息的压迫下,紧缩性货币政策已经给银行造成了“缺血症”。面对巨大的市场资金需求,捉襟见肘的银行不得不展开激烈的揽储竞争。再融资成了银行缓解资金短缺的另一条捷径。实际上,自进入2011年开始,新一轮的银行再融资大潮就开始汹涌而来。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接连出手,甚至刚刚上市不久的农行也加入到再融资队伍中。 更让市场担心的是,在紧缩预期还将进一步加码的宏观背景下,银行股的盈利能力能否持续下去也让人生疑。今年以及整个“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已被调低,而当前的通胀形势并未得到丝毫的缓解,反而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比如大多数的机构都预测,3月份的CPI指数将超越去年5.1%的阶段性高点。在此情况下,再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加息就不可避免,这将对银行股的业绩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测算,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导致银行利润减少约0.3个百分点。而且,随着存款准备金率越调越高,对银行的负面影响将越来越大。 息差回升是银行的收入增长主要来源。目前央行抑制通胀采取的是“双率”齐动的政策,但如果实施非对称加息,将导致银行的息差空间收窄。特别是如果央行上调活期存款利率的话,将会给商业银行造成更大的潜在损失。 中间业务收入是拉动银行业绩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力量,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则是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但近期以来受银信合作叫停以及各种收费业务清理整顿力度的加强,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速已呈现减缓的态势。 不仅如此,紧缩政策还可能使得银行的一些中长期贷款面临着更大的风险。特别是房地产、高铁、核电站等项目的建设方向和建设规模可能发生很大的改变,这将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更高的不确定性。 总之,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依靠规模扩张和吃利差的银行经营模式将受到更大的挑战。银行想要继续维持高速发展的势头,除了加快经营模式的转变外,增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能力和营造更为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也是其中的必要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