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价高不高?从整体的社会舆论和民意来看,答案显然是“高”,甚至是“高得离谱”。但是,从具体的语境场合和利益分群来看,答案则众说纷纭:“偏高”、“不高”、“合理”、“未来还会涨”等各种答案都有。这种整体舆情和具体看法的分歧,源于不同的回答者采取了不同的价值尺度。据笔者观察,在衡量房价高低这一问题上,国人所采用的价值尺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主观尺度、民生尺度和相对尺度。 房价的主观尺度,是指人们在评判房价高低时,将自己的职业、身份、收入、居住状况等个性化因素作为衡量依据。在房价研判问题上,这种基于主观尺度的各执一词的意见表达,经常发生在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对此我们可谓习以为常。 房价的民生尺度,是指基于经济统计学方法上的房价收入比、租售比,以及基于社会统计学方法上的民意调查。如果以前两个尺度来衡量,我国的房价已经进入泡沫严重区域。不过据笔者观察,采用房价收入比和租售比来衡量中国房价高低的,大多是一些草根经济学家和媒体评论人士,官方表态和政府文件很少采纳这两个尺度。 在民意调查中,作为个体的被调查者的观点固然是主观的,但是,综合所有被调查者的观点所得出的最终结论,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整体民生实际情况。目前中国的一些媒体,比如新浪、网易、腾讯等,经常采用民意调查这一方式来把脉楼市。从媒体近年来开展的民意调查结果看,认为中国房价偏高一直是绝对的主流意见。 房价的相对尺度,是指评判某地房价高低时,选择以其他地域的房价作为参照系。比如拿中国的房价和别国的房价对比,从而判断前者是高还是低;或者拿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和二、三线城市相比,从而考量后者是高还是低。这是中国一些政府官员、开发商、炒房者和部分经济学家青睐的房价衡量尺度。 从社会生态角度考量,观点多样化和价值尺度多元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日益进步、开放的表征。房价衡量尺度多元化而非定于一尊,让利益各方的观点在意见公开市场中尽情表达并充分博弈,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现象。这也是推进中国市场经济体系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中国普通民众居住状况日益严峻的当下,让居者有其所毕竟是一个极端重要的民生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执政者必须在房价问题上达成共识(虽然在民间和社会层面关于房价的研判可以众说纷纭),从而避免执政者内部在房价问题上各怀心思,最终导致政府房地产调控无功而返的窘境。笔者认为,奉行执政为民理念的中国政府各级官员,在研判房价是高是低这一重大问题上,应该坚定一致地采用民生尺度,即采信房价收入比、租售比和民意调查结果这三项指标。实际上,民生尺度的公正性,以及采用该尺度研判楼市健康程度的有效性,也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如果能采信民生尺度,中国政府定然可以得出本国房价严重泡沫化的结论,而不必对此遮遮掩掩,这也有利于中国政府采取目标更加明确、用力更加到位的房地产调控手段。在房地产调控成为中国既定国策并亟待取信于民的当下,对于那种不同级别、不同部门、不同地域的中国官员,在不同场合对于中国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发表不同观点的奇怪现象,不能再放任其存在下去了。 令人担忧的是,尽管国务院控制房价的决心很大,但仍有一些中国地方政府官员怀有为高房价托市的私心杂念。对中国的高房价不以为然,动辄拿主观尺度或相对尺度来说事的各级官员,目前并不少见。笔者认为,对于这类官员,确实有对其进行再教育的必要。在房价问题上,让官员们普遍养成对于民生尺度的认同感甚至敬畏感,也是中国政府落实居者有其屋这一惠民政策的重要思想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