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开始删除未授权的文学作品,版权合作平台也正式上线。但无论这些所谓的“最新进展”意味着什么,这次作家联名声讨百度的版权纠纷,一半会儿恐怕还很难画上句号。 因为版权问题遭遇联名抗议和侵权投诉,对百度来说不是第一次,但百度似乎每次都做到了岿然不动,让维权者无可奈何,不得不慨叹:维权是个长期的过程。这次作家集体声讨,尽管势头猛,影响大,但百度是否会就此一改前非目前还很难断言。谁敢保证雷声大、雨点小一定不会成为这次版权纠纷的结局? 声讨百度的作家指责百度偷走了他们的作品,侵害了他们的权益;百度文库是一个“贼赃市场”。百度则认为,自己只是为网民提供了信息储存空间、一个文档分享平台,完全适用所谓的避风港原则。言外之意,就是不承认侵权。不难看出,双方之争虽没有对簿公堂,但实质上已经是有关互联网上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之争。而互联网立法恰恰是一个软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适用,难以厘清当事方的责任关系,是互联网上很多纠纷久拖不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是以百度文库版权纠纷为例。因为知名作家集体声讨,这一事件广受关注,甚至在海外引起巨大反响。但真实情况是,侵权行为在互联网上每天都在发生,早已成为常态。作家集体声讨百度影响再大,充其量也只是互联网众多侵权案件中的一个个案。何以至此?原因就在于近10年来,互联网发展迅猛,但相关立法却没能跟上。法律规范滞后,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当下的一些“无法无天”的网上行为缺少法律约束。互联网上乱象频仍,各种纠纷不断,这应该是深层次的原因。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一次或几次集体抗议、投诉,治标也许可以,治本则希望不大。 因此,此次作家与百度的版权纠纷,双方辩论、交锋,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最后会分出怎样的高低上下,而在于能不能在促进、甚至于加快完善互联网立法工作方面起到推动作用、催生作用。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虚拟的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在这个虚拟社会里,不仅有各种矛盾、纠纷,也充斥着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披露,仅在去年,就有45.8%的网民遭受过网络病毒的攻击;21.8%的网民被盗取过网络账号或密码。可以说,整治网络环境,杜绝“黑客”、肆意侵权等网络乱象,现在同样需要类似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民事诉讼法》、《公司法》、《著作权法》等有关互联网的法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作家与百度的版权纠纷中,出版商代表曾表示,他们的根本目的,最终的诉求是要推动立法和司法,让立法和司法界能听到产业界的声音,而不是一帮法学专家坐在办公室里拍脑门子瞎写。这样的话,既是对当前互联网立法状态的一种不满,也表达了社会对完善互联网立法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