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晓求:应对通胀货币政策要有新思路 |
我国货币政策调整需要有宏观经济视野。频繁操作货币政策,期望货币政策既调节基础又调节供给的想法是错误的。我国现阶段的CPI增长会有一个很长的动态区域,这就需要对中国经济环境内外有很深入的把握才能理解。 |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我国面临着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复杂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需要有新思路,当前的货币政策操作过于频繁,为未来经济的发展埋下潜在风险。
吴晓求称,面对当前的通胀问题,在货币政策方面首先要管理数量供给。他不赞成过快过多地提高利率,也不认为提高利率能有效地治理通胀。因为提高利率客观上会带来更大的外汇占比,比提高利率所收缩的流动性要大得多。他认为这次货币的调控机制应该退居次要地位,常态化工具是存款准备金率,最后是进行央行票据的微观调节。
吴晓求说,我国货币政策调整需要有宏观经济视野。频繁操作货币政策,期望货币政策既调节基础又调节供给的想法是错误的。我国现阶段的CPI增长会有一个很长的动态区域,这就需要对中国经济环境内外有很深入的把握才能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还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货币政策的操作需要3到6个月的时间才会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而过于急于求成会为后续的经济发展埋下潜在的风险,使得未来的经济可能会出现某种幅度的大波动。这样下去,可能到今年8-10月,又要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就可能导致我国的经济周期变得越来越短:第一年增长,第二年控制,第三年又要刺激。
第二个问题就是缺乏前瞻性,不知道该如何在现阶段实现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动态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CPI上涨基本是常态化的。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一是经济净值的提升,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第三就一定是价格水平的上升。所以想指望CPI很低是不现实的,应该让居民的收入提升超过价格的提升。
第三个问题是货币政策功能被无限放大,货币政策本身不能对供给发生多大的影响,还应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通过税收政策等手段来刺激供给的增长。
吴晓求认为,我国当前的通胀主要是输入性的通胀。这次通胀的现实起点是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也是通胀的第一级推动力。第二级推动力是中国过去两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最后让通胀成为现实的就是自然灾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供给性因素,再加上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就成了这次通胀的第三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