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年中,相关部委就表态称,《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已起草完成、并将公开征求意见的,但是时至今日,仍然不见文件踪影。
对于广大储户而言,模棱两可而又名目繁多的服务性收费永远是一笔说不清的糊涂账。近年来,由此而引发的质疑最为集中。
终于,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等待之后,相关部门总算给了公众一个交代。3月14日,央行、银监会和发改委发布通知要求,从7月1日开始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的十一类三十四项服务收费。无疑,取消这些服务收费,早就应该实施,是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回归有序服务的第一步。
不过,比取消部分银行收费项目,更应该引起关注和质询的是银行收费新规,何以迟迟不见出台?早在去年年中,相关部委就表态称,《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已起草完成、并将公开征求意见的,但是时至今日,仍然不见文件踪影,何时能出台更是遥遥无期。
银行收费新规为何依然“待字闺中”,根子不在于文件起草的难度重重,而关键在于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和广大储户之间利益难以达到平衡,很难形成各方都满意的方案。
长期以来,中国银行系统以存贷利差为根本生存之道,不过,近年来,以各种服务性收费为主要来源的银行中间业务也发展迅速。目前,12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普遍超过传统息差收入,正成为银行利润主要增长点。不过,目前这些所谓的中间业务收入,则更多的是取自对广大储户的服务性收费,并且是无风险利润。这与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来自于创新服务,为储户创造更高的回报以获取管理费相差甚远。
虽然这次取消了部分收费项目,但是一个不能阻遏的现实是,当前国内已经进入到中间业务收费上涨通道,最为典型的就是跨行取款手续费,在经历了多次调整之后,如今依然看不到不再上涨的可能。
这种低端的中间业务收入,只能说明中国的银行业依然处于竞争力十分薄弱的阶段,只能以无风险式的收费来维持利润稳定。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以及与银行系统有着紧密利益纠葛的监管部门,谁都不可能真正以市场的逻辑,来完善服务收费的定价。目前,全球前1000家大银行中,中国已有84家,虽然银行资本额只占1000家银行的9%,但获利却占25%。然而,国内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其强劲的利润率却存在着巨大差距,其所谓的“全球大行”概念,也不过是数字带来的幻境。和花旗、汇丰等国际大银行相比,中国银行系统过于追求资产规模的快速上升,急功近利、上市捞钱成为近些年银行业主旋律的故事。
当务之急,银行要把重点放在通过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开拓出更多的业务品种,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唯有如此,银行才能真正具备持续长久的赚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