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称,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江浙沿海一带劳务市场开门首日又出现了“用工荒”,佛山一些企业提前蹲点火车站招工,宁波企业则打出了温情牌、提高工人待遇等方式。而不少年前在外务工的农民工还在家乡观望,并不急于返回原工作地。有专家预测说,今年的“用工荒”可能会比往年更严重。 从2003年珠三角地区第一次出现了“用工荒”起,近几年来,上海、江苏、浙江一些沿海地区都会在春节后集中爆发大规模的“用工荒”,一些对外出口的企业因为缺少工人而开不了工,甚至停产。“用工荒”问题长期被归于农民工对于待遇的要求提升,以及“三农”政策带来农村收入的提高,使得农村劳动力不再热衷于外出打工等原因,我们认为“用工荒”问题还需要细致地加以区分。 “用工荒”既可能是劳动力总量供给不足,也可能是比如春节时段这样季节性、暂时性的。目前来看,一些地方出现的“用工荒”仍是季节性的。用工荒在春节期间集中显现,一方面是因为回家过年是传统文化习俗,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工厂,但国际订单不会因中国的春节而减少。农民工辛劳一年,缺乏各种休假福利,其他时间极少有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春节便成为了他们唯一与家人团聚的时间,这也是他们自我福利化的体现。 从经济层面看,“用工荒”中虽然不排斥有提高待遇的诉求,但劳动力价格是在市场中确定的,在中国剩余劳动力数量依然庞大的情况下,民工工资在短期内可能很难有大幅度的提升,不可能偏离市场规律。 但是,民工整体上的福利待遇,仍需要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加以足够的重视。农民工依旧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他们处于劳资关系中的弱势地位,除了输出劳力,很难提出更多的经济与福利诉求,一些民工甚至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民工候鸟般地来去,离去的时候没有合同的牵绊,便没有按期回来的义务,这也正反映出劳资关系与劳动管理的脆弱性。 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人口红利”衰退期已经到来,企业只有进行产业升级、改善劳动者待遇才会度过难关。目前来看,春节后暴发的用工荒和“人口红利”衰退之间还不能完全划等号。
“人口红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工业化初期,资本稀缺、劳动力过剩,工业部门会不断吸取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劳动力供给不再是取之不尽时,劳动密集型产业才会失去优势,企业和雇主只有加快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工资福利、改善劳动条件,才可以缓解用工不足。 虽然目前的“用工荒”是季节性的,但不意味着劳动力总量供给的时代不会来到。因为种种原因,我国正在透支未来数年的劳动力供给,在更长时期之后,我国是否还有充沛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将成为一个问题。长远看,如果劳动力供给不足,“用工荒”成为总体性而不是季节性的,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将会受到影响。 总而言之,“用工荒”问题不应笼统看待,应在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各个层面有明确地区分,在暂时性季节性的“用工荒”与未来可能面临的劳动力人口不足之间也要有清晰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