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是一面镜子
2010-11-30   作者:詹国枢  来源:国际金融报
 
【字号

  近来,有关稀土的话题,沸沸扬扬,热热闹闹,颇有些欲罢不能的样子。
  啥叫稀土?稀土咋就这么稀罕呢?
  从18世纪末开始,稀土元素被人们陆续发现。大家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称为土,因其中含有镧、铈、镨、钕、钷、钐等17种稀有金属元素,故称稀土。
  既然很稀有,当然就宝贵,物以稀为贵嘛。稀土具有极佳的光电磁特性,一旦与其他材料联姻,即可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大幅提高产品质量性能。而一旦用于军事,必然带来军事科技的跃升。
  正因此,稀土被人们称为工业的“黄金”和“味精”。
  亦因此,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意味深长地说:“中东有石油,我们有稀土。”
  小平说此话的底气,缘于中国在稀土方面的三项世界第一:储量世界第一、生产规模世界第一、出口量世界第一。
  然而,话得分两头说。如果弄不好,好事或许变成了坏事,稀土简直还不如泥土。
  此话怎讲?据统计,1978年,中国稀土产量仅为1000吨;到1985年,达到8500吨;到1988年,产量猛增至29640吨,一举超过美国;至2006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32500吨!
  产量多了,出口多了,随之而来,创汇也多了,这不是件大好事吗?
  然而不。产量多、出口多、创汇多,最终结果并不等于国家的整体收益也多,恰恰相反,咱们的亏可是吃大了。
  其一,产量一多,储量就少,这道理是明摆着的。美国地质调查局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稀土工业储量为5200万吨,占全球总储量11235万吨的46%。时隔一年,2009年,此一数字已锐减为3600万吨,所占比例,下滑至36%!各位不妨算算,再这么铆足劲儿“生产”下去,甭说储量“世界第一”,恐怕不用多久,“稀缺之国”的帽子戴咱们头上了。
  其二,出口一多,价格就降,这道理也不难明白。全球稀土需求一年也就10万吨左右,中国一个国家的供应量就大过需求了,价格能不下降吗?过去十几年中,中国混合稀土氧化物的价格大约为每吨几千元,合每公斤几元,有人说,和白菜价差不多了。
  其三,创汇一多,竞争就激烈,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如今各地都是分灶吃饭,哪儿都是GDP开道,出口创汇第一。稀土这玩艺儿,遍地都是,挖将出来,三整两整,就可以弄成白生生的粉末,装袋出口,这能不大大吊起各地大干快上的胃口吗?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咱们这儿开足马力,一个劲儿猛生产、多出口之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和近在咫尺的日本,本是稀土需求大国,却来个反其道而行,自己本来就有,不但不再生产,反而大量进口。你出多少,我进多少,多多益善,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国家的司马昭之心,不是路人皆知吗?!
  好在,阿弥陀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人把中国在世界稀土格局中的这一招险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出于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维护,站出来大声疾呼:中国稀土的大量开采,争相出口,无序竞争,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于是,有了全国媒体不约而同的议论纷纷、沸沸扬扬,有了专家学者振臂一呼的慷慨激昂、出谋献策,也便有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出面干预、宏观调控。
  稀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初踏市场经济道路,在体制上、管理上存在的弊端和漏洞。常言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如今咱们稀土资源还有,且还不少,赶快收手,还来得及。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欧盟拟对华补贴和稀土问题发难 2010-11-30
· 中国管理稀土资源并不违反WTO规则 2010-11-30
· 中国谋求稀土定价权 建立部级协调机制 2010-11-29
· 欧盟拟对华补贴和稀土问题发难 2010-11-29
· 日本证实中国恢复稀土出口 2010-11-25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黄祖斌: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低于国际同业·[思想]财经洞察:“气荒”濒临 何以解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