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菜篮子”装着市民支出,装着菜农收入,装着政府责任,装着民心向背,装着社会和谐。
近两个月来,早报持续报道上海菜价,刊发大量记者观察、记者调查和言论。累计数十篇报道、数万文字、数十张图片和图表,倾注了新闻工作者心系民生的职业情怀。
经多方努力,尤其是市委、市政府贯彻“国十六条”态度端正、行动果断、措施得当,上海菜价在近期出现了明显回落。上海平抑菜价成效初显,实属不易。
微观层面,经早报记者分区分地段实地踏访菜场所做比较,地产菜菜价降幅明显,平均降幅大致稳定在两成左右,其中地产绿叶菜菜价平均降幅已稳定在三成左右。由于地产菜菜价降而供给增加,对整个菜市形成总体降价压力,迫使外埠菜菜价也有所下降,平均降幅超过一成,个别品种达到两成。
菜价有所回落,广大中低收入市民群体担心菜价涨幅失控的焦虑有所释放。调控初显成效,菜农、经销商、菜场经营方都出力不少,但起决定作用的,无疑是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发挥出了应该发挥的调控责任和调控能量。
前一阵平抑菜价,“看得见的手”主要使了三招:一降摊位费,降幅最大的菜场,摊位费从每月1500元降至300元。摊位费通常占零售菜价三到四成,此举牵住了菜价失控的牛鼻子;二是允许市郊菜农进场直销,两道批发环节一经砍掉,环节费用和“菜损”双双减少,菜价下行空间进一步拓展;三是鼓励市郊蔬菜合作社进菜场开设“场中场”,通过减免部分税费及菜场经营方作适度让利,每天选取三到五个大路菜品种平价直销。得益于三招一起发力,强行为上海的菜价泄掉了部分“虚火”。
上述不容置疑的事实揭示出三条朴素道理:只要菜价涨幅失控系受非供给因素绑架,平抑菜价纾缓民生办法远比困难多;平抑菜价要各方形成合力而政府务必担当“主力”;平抑菜价先抓供应链末端应急是明智选择。
现在的问题是,鉴于以往历次菜价非正常起伏,均与政府抓“菜篮子”决心大小、举措是否扎实、政策是否讲究配套、扶持和让利是否拥有长心,以及是否标本兼治等五大关键因素直接关联。因此,有识之士仍然普遍担心:“看得见的手”是否会见好就收甚至“好了伤疤忘记痛”?
担心并不多余——恕我们直言,眼下的初显成效呈典型的不均衡性和不确定性:已使出的三招还只限于中心城区的试点,并未对中心城区的所有菜场作政策全覆盖;郊区新城实际尚未实施同类招术;蔬菜供应链始端的调控政策——增加地产菜供给比例之平抑菜价“固本策”的实施尚处于零敲碎打。
我们注意到,作为国有“上蔬”控股股东的上海国盛,已决定出资2000万元设蔬保专项基金,重点扶持百余个紧密和半紧密型外埠种植基地,以增添供沪蔬菜的保障牢靠度。可我们不能不指出,由于外埠基地与上海不存在产权关系,当菜价高企时,当地菜农依然会将基地所产蔬菜卖给出价更高的收购商,就如现状摆那儿,上海对外埠菜农的补贴还是会打水漂。要想让外埠基地毫无二心地为上海种菜,上海当对外埠基地实施控股至少应当参股——没有产权必缺乏经营主动权,继而就没有非常时期的沪菜调运权。
我们还注意到,上海国盛虽系专使股权投资的市属国有公司,但终究系实力有限的企业。若在外埠“种上海菜”已属上海“菜园子”建设的政策必选,这事要做到有板有眼并长期做下去,政府必须站出来唱主角。
平抑上海菜价绝非权宜之计,政府当长期为之付出努力。鉴于蔬菜尤其是绿叶菜易腐、易损、易破相和不易储存的商品特性,若要管长远,还非得成片开辟本地“菜园子”不可。立足于当下,已初显成效的“三招”当在全市所有菜场普遍实施,并在试行基础上最终形成菜场费税收取的新机制,以大幅减轻卖菜者经营成本而相应降低零售菜价。
昨日(11月29日)晚间,上海贯彻落实“国十六条”进一步颁行“沪十二条意见”。我们愿意相信,平抑上海菜价乃至稳定整个“民生物价”,政府会更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