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各国开始反思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惟一核心货币的种种弊端,改革现行的货币体系势在必行。国际金融格局的演变,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遇,一定程度上推动人民币走向世界的步伐。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前景取决于以下几个问题:选择国际基础货币、特别提款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区域货币组织和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的合理合法性。由于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存在种种困难,再加上各种国际政治矛盾的存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进程是长期、缓慢和曲折的。
1.国际基础货币的选择
从宏观上讲,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具备与该国政治、经济相匹配的条件。政治层面,该国的国内政治环境必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有一定的话语权。而经济层面,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是基础,该国的币值相对稳定;其三,该国必须具备相当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其四,该国贸易在全国国际贸易具有较大的份额,有强大的影响力;最后是资本项目实现完全的自由兑换。
美元具备成为国际基础货币的全部条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强化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从而用美元进行国际交易、支付和储藏功能被不断强化,长期形成的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局面至今没有改变,美国的国际储备货币基础地位无人撼动。长期以来,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和主要外汇储备工具,世界贸易额约80%以美元定价,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4%、欧元占27%、英镑占5%、日元占3%。据美联储公布数据,虽然美国国债累计总额突破10万亿美元,但考虑到美国财政部持有外国债券约为7万亿美元,美国净国家债务总额不足3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不到25%。美国债务承受能力仍具备一定的伸展空间。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中国应对危机的出色表现,使人民币是否能够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成为学术界研讨的话题。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人民币的稳定和不断升值,以及使用范围的扩大,使人民币越来越成为一定区域的“强势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部分地区和国家视为一定意义上的储备货币。但是,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主要原因是,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储备货币有相当的距离。首先,目前人民币不可完全自由兑换决定了人民币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货币特征;其次,国市场经济地位仍未得到一些国家和经济体的确认,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完全流通也不具备条件,最后,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也不能对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形成有力的支撑。
2.使特别提款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
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的使用范围,创建一种与国家主权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可以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其实早在196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就创设了特别提款权,用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风险。SDR采取一篮子货币定值法,从而具有了黄金和其他主权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无法比拟的优点。SDR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相对稳定的购买能力,而且其创造成本和收回成本非常低,几乎为零。与此同时,SDR作为一种平行货币,具有市场渐进性、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等功能,在区域货币合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李富有,2005),而且从当前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来看,采用SDR替代账户是国际货币体系近期改革的一个比较现实又行之有效的方案(黄梅波等,2005)。
SDR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具有短期的应急功能,但从长远来看,
SDR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还需要进行诸多改革以配套其实施。首先,货币构成与定值问题是无法逾越的现实问题。现有的SDR包含四种货币: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但随着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四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SDR在定制过程中必须考虑新兴市场货币的加入。其次,SDR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现实可行性也有待商榷。SDR的信用如何维持,没有信用基础的货币是不可能成为价值媒介的。此外,在当前国际贸易中,各种价格形成机制所依赖的交易工具、软件等信息手段均是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开发的,引入SDR作为超主权货币所引发的转换成本必然引起商品市场混乱。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SDR的创设和分配一直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反对、阻挠和抵制,而且在目前全球经济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宰的格局下,创建一种超主权的、与各国的经济实力相脱离的国际储备货币,替代发达国家主权货币体系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裴长洪,2010)。
3.区域货币组织与国际体系
欧元自1999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使命:对美元主宰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挑战甚至取代美元。至今1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欧元区成为目前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货币联盟,欧元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成员国让渡部分主权、由超越国家的机构发行的取代国家货币进入流通领域的非国家货币。欧元的诞生在国际金融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甚至有学者称欧元的诞生具有与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同等重要的意义。即便如此,欧元金融市场在一体化程度、规模、流动性和便利性等各方面都无法与美元金融市场相竞争。而出于安全和保值增值的考虑,亚洲顺差国拥有大量外汇储备更倾向于投资美国金融市场,这也为美国的金融市场和美元资产的实际价值提供了额外的信用保障,强化了美元金融市场地位,使外部世界不得不继续依赖美国的金融市场(裴长洪,2010)。欧元的产生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并没有产生质的影响,或者说单一的欧元无法动摇美元作为世界经济的价值标准的作用(邹琼,2009)。
对于亚元的讨论现在仍处于理论构想阶段,亚洲货币合作实现的道路必定曲折漫长,亚洲各国应当作为长期努力的准备。亚洲拥有共同货币亚元有许多好处,但也有其成本,其中最关键的成本就是国家失去了自主的货币政策。但这对于政治相对敏感的亚洲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在亚洲,建立货币联盟最大的困难并不是经济因素,而是政治因素,与欧洲不同的是,亚洲目前的政治格局情况下无法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货币联盟,关于亚元区的讨论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更谈不上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挑战和撼动。
4.国际金融机构的合理、合法性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全球性的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向会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协助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国际收支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和会员国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增长。这两大国际金融组织是建立在1944年经济秩序基础之上的,虽然经过将近60年的改进和发展,但其治理结构早已不符合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发展要求。扩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两大国际金融机构的投票权和话语权成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金砖四国”的强烈呼声。当前IMF投票结构和治理结构没有合理反映当今世界经济中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没有增加发展中国家利益代表性。IMF每个成员的投票权和贷款权由它的注资份额决定。美国是IMF最大注资国,拥有一票否决权。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是IMF份额和投票权最多的5个国家,总额高达37.8%。据2008年IMF公布的成员份额与投票权数字显示,美国占有16.5%投票权,日本占5.9%,德国占5.8%,法国、英国分别占4.8%投票权,中国投票权仅占3.6%。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世界银行行长由美国人担任是惯例,而IMF总裁一职一直由欧洲人把持也是传统。在国际金融机构领导权问题上,美、欧高层一向相互支持。但是这一局面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有了很大的进展,2010年10月22日,在韩国庆州举行的20国集团(G20)财长会议上,参会各国大的框架下就IMF份额改革问题达成了共识,即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转让5%的份额,中国的份额将从全球第6位升至第3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投票权和话语权有一定提升,但是没能在根本上改变美国的一票否决权和总体的投票结构和治理结构。
通过对国际基础货币的选择、使特别提款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可能性、区域货币组织和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合理合法性这4个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表明,目前仍无法改变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现有格局,最现实的选择是尊重和维护金融货币生态多样性,并采取适当调整的方式来约束美元霸权。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进程将是长期、缓慢和曲折的。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郭桂萍,2010)。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现在我国对外贸易结算的90%以上是用美元,资本项下的金融交易也主要是美元,人民币与美元的交换关系在短期内很难被弱化;人民币汇率事实上也一直是盯住美元的,并在今后较长一点时间内,人民币汇率应实行主要盯住美元的、有浮动的、竞争性的固定汇率,即形成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又有管理的汇率较为符合中国的利益。从货币职能的角度,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只是在部分区域、部分贸易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但是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并最终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道路还很漫长。当前更为实际的问题是:如何将人民币打造成更便利、更为贸易伙伴信任和接受的计价和结算货币。
1.推动人民币的国际互换业务。人民币的国际互换业务这有助于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逐渐使用人民币结算,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从而为人民币最终国际化奠定基础。2008年12月12日,中国央行与韩国央行签署了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此后,中国央行相继与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阿根廷的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目前,货币互换总规模达到了6500亿元人民币,这六方占我国双边贸易的35%(隋玉明,2009)。
2.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范围。2009年4月8日,国务院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7月6日,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2009年12月21日,我国央行发布了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31条。201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就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指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2009年7月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以来,人民币资金结算、清算渠道便捷、顺畅,人民币出口退(免)税及进出口报关政策清晰明确、操作流程便利,受到了试点企业的普遍欢迎。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业务,可满足企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挥人民币结算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促进作用。
人民币的国际互换业务和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开展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迈出的一小步。要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中国应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积极稳妥开展离岸金融业务。逐步实施汇率的目标区管理,不断发展金融市场,加强货币管理能力和调控能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田震坤,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