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有媒体报道,某位“不具姓名的高参”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明年将变成“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说:明年的货币、信贷、利率、汇率一起紧缩,货币供应量(M2)将被定在15%或16%。
还说,中国的宏观政策与西方不同,他们是“宽货币、紧财政”,这是因为他们债务水平过高所致;另外说:“热钱”来中国不是为了利差、汇差而来,而是奔着资产泡沫来的。
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我们不妨一点一点地分析。
第一,西方的确是“宽货币、紧财政”,但这仅仅是因为其财政能力有限所致吗?我认为,这仅仅是部分原因,甚至是次要因素。西方发达国家要恢复经济,必须以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为手段。所以,“宽货币、紧财政”的政策意图是“政府退出,但必须确保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所有国家的政策首先需要考量的一定是政策导向,然后才是考量实施政策的能力。至少二者统筹兼顾,这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常识。
反过来看我们,“宽财政、紧货币”的政府意图到底是什么?在我看,“宽财政、紧货币”的政策,势必挤出民间投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协调,这同样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常识。所以,我的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最多是“中性货币政策”———既不有意放松,也不刻意收紧,这样才对。
第二,关于“货币、信贷、利率、汇率一起紧”。他说:利率、汇率一起走高,只要压住资产泡沫,热钱就不会进来。这说法更不对。中国可以采取无所不用其极的政策、高不可测的政策成本压住价格,压住资产泡沫。但这只能逞一时之快,因为当所有新兴经济体的泡沫全部飞起来的时候,中国将变成价格洼地。中国的股票最便宜,中国的房子最便宜,结果会是什么?
关于“15%至16%的M2增长率”。如果真是这样的货币增长,那绝不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而是相当大的紧缩政策。试想,2007年到2008年,中国执行的就是“从紧的货币政策”,那个时候的M2增长率都是17%,为什么现在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却要15%至16%的货币增量?
第三,15%至16%的货币增长意味着什么?首先,明年的物价形势非常不好。在美元贬值无所顾忌的前提下,“输入型通胀”或“成本推动型通胀”可能非常严重,可以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严重。
其实,明年通胀率达到5%是很有可能的。按照央行的经验公式,15%至16%的货币供应量增速,将把GDP增长率打压到7%附近。这不是在开玩笑吧?在全球经济风险巨大,加之中国经济转型风险巨大的前提下,再加入中国经济增长失速的风险,这会是什么结局?
我认为,中国执行“中性货币政策”是对的,但绝不能现在就“收紧”。那种“逆国际经济潮流而动”的做法搞不好会使中国经济坠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