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思想频道 >> 经济理论
跨国公司:经济扩张之外的其他角色
2010-09-02   作者:新华社世研中心研究员 李长久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文章索引

跨国公司从未失去民族和国家色彩
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情况下利用外资外企
跨国公司仍然具有两重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启示

  1、妥善处理引进与创新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都从原始创新开始,能够引进的技术要积极引进,关键是要处理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的工业技术比欧美国家落后约20年。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日本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但重点放在自主创新,引进技术与消化和创新开支之比为1:10,实现引进一代、提高一代、创新一代。据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1982年3月调查,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43种工业产品的183项主要技术指标中,日本超过美国的占29%,赶上美国的占32%,不及美国的占39%。这就是说,经过50年代的引进,60年代的消化吸收和70年代的自主创新,日本仅用30年的时间,不仅弥补了与欧美的技术差距,而且实现了赶超欧美的目标,跻身于创新型国家之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科技大国。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探索“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并在1992年正式提出“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与日本不同的是,我们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上,引进技术与创新开支之比为1:0.078,计算机领域为100:1。我国虽然让出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也引进大量一般技术,但是未能引进多少高新技术。科技部2003年发布的《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调查报告指出,在218个技术项目中,中国只有一项居领先地位,有27项与领先国家处于同等水平。

  2、从贴牌走向自主品牌

  2005年6月,商务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战略目标是,争取到2010年,有40%以上的出口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20%;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自主知名品牌,每个地区、每个行业都有能够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出口品牌,但是这些目标都难以实现。
  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历年公布的全球品牌百强中,迄今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榜上有名,2010年6月1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100强中只有八个亚洲品牌入围,且全部来自日本和韩国。
  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8月7日介绍,从玩具到服装,从小家电到钢铁产品,许多中国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全球总产量的半壁江山,几乎每小时就能向全球输出价值一亿美元的“中国制造”。但“炫目”的数字背后,确是难掩的品牌窘境。在国际产业链利润的“V”字形曲线里,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大量中国产品处于曲线底部,即加工和制造。处于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大概在20%至25%之间,而底部加工制造的利润率只有5%。工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出口产品中,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指出:“品牌缺失已经成为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一个坎儿。”

  3、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些企业家表示:引狼入室、与狼共舞、超越群狼。几十年来,中国一些企业的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
  总体上比较,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滞后,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部政策与体制改革司司长梅永红2010年7月8日在《科技日报》发表题为《中国科技发展的几个战略命题》的文章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仍然是困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特别是那些体量庞大的垄断性国有企业在创新动力和能力上仍然举足不前。据美国学者乔治?吉尔博研究,中国大中型企业在技术本土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到其设备总开支的10%,反映出对技术创新的极度漠视。
  2010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指出:“以市场换技术”只是一厢情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是引不进、买不到的,我国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要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1234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创新动能不足成中国发展最大隐忧 2010-08-31
· 草地资源保护:绕不开的人类生存话题 2010-08-05
· 全球耕地减少:人类与地球共生的困惑 2010-07-08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动荡时代的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思想频道]张五常:储蓄与投资不是两回事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