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8-31 作者:刘晓忠 来源:证券时报
|
|
|
随着16家上市银行中报的全部亮相,汇总所有上市银行的净利润为3434亿元,占已披露中报的1829家上市公司7440亿元净利润总额的46%,银行业不失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利润奶牛。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不仅业绩增长扎眼,分红也毫不吝啬。截至今年8月,除农行和光大银行外,14家银行上市以来A股累计融资总额达3410亿元,而累计现金分红总额就达到4580亿元。显然,累积分红额高于A股融资额,令市场享受到了中国银行业的增长“溢价”。 一般而言,业绩高速增长的上市银行,股东特别是大股东应该反对以配股或增发的形式进行再融资,即便进行再融资也更倾向于债券融资,而非股权融资,以避免稀释其股份。汇金在自身尚需补充资金的同时,为了配合其控股的上市银行股权融资,不惜在二级市场发债筹集资金以作支持。银行在大方分红的同时为何又打出巨额股权融资牌,为何当前银行业融资更倾向于外源式而不以内源式融资为主,确实有点令人费解。 我们认为,当前上市银行巨额现金分红与巨额融资结伴而行,恰恰反映银行系统粗放式经营下的经营风险。严格地说,当前银行业缺的不是资本金,而是良好的赢利模式,进而言之是高增长低效率。 在此必须指出当前银行系统融资饥渴症的根本原因:其一,当前银行系统的业绩增长依然严重依赖于巨额信贷创造的利差收入,且由于央行严格限定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从而导致银行只要做大信贷规模就足可以提高净利润率。然而,由于信贷需要占用较高的资本金。根据银行信贷的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银行每贷出一笔款,都需要1%~100%相应的一般拨备。因此,银行贷款规模扩展越快,占用则资本金越高,拨备也越高,就越面临资本饥渴。其二,当前银行存在贷款集中度过高、短存长贷等期限结构等风险,如目前大约有7.7万亿用于地方融资平台,而银监会调查发现地方融资平台有约23%即规模达1.7万亿余元的贷款存在明显的风险隐患。显然,银行自身的贷款分类则并没有体现其风险。这使得纵然银行财报上反映的风险覆盖度,是在不严谨的贷款分类下得出的结果,有遮人耳目之嫌。其三,银监会要求银信合作贷款纳入银行表内,即便全部2.9万亿元贷款算入正常类,银行系统也需计提2900亿元的一般拨备。 可见,近年来银行的信贷井喷,使银行系统的资本金补充变成了一个无止境的融资过程。那么通过银行系统产生的利润积累是否能够解决银行的资本缺口问题?我们认为,银行系统的利润增长不仅赶不上其资本的消耗增长,而且其利润增长背后潜伏着明显的风险隐患。与非金融企业不同,目前国内银行系统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信贷利差收益,中间业务收入相对有限。然而,信贷利差收益所带来的风险实属高风险收益;因为一笔贷款,其贷款人能够正常还贷将增加银行利润,但一旦这笔贷款在其到期之前发生违约,则银行损失可能将高于其获得的利息收入。显然,当前银行利润高速增长的同时,风险的聚集也不容易忽视。 汇金等大股东之所以在其自身资金有限下,通过在银行市场发债来认购银行再融资配股存在双重效应。一方面,由于银行为汇金债认购的主体,汇金发债投资银行股权,从而汇金享受商业银行高信贷增长下的高业绩。另一方面,理论上讲,一旦汇金发债转股权思路成型,必然打通银行存款与银行资本金的自我循环,从而引发巨大的通胀压力和银行的坏账损失。 可以这么说,虽然汇金能够通过向银行间市场发债筹资,并注资银行系统,但这种做法无疑放大了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且银行从汇金获得的是银行的存款变来的资本金。这些资金是无法最终承担银行的风险损失的,唯有通过二级市场融资吸收外部的真金白银,才能真正提高银行系统的资本金。 因此,对银行而言,如果不分红就很难让市场接收其巨额融资需求,而无法获得市场投资者的真金白银,银行将难以提高信贷,自然业绩将受到限制,也就无法持续其高收益、高分红模式,分不分红对银行而言是一个巨大两难困境。 为此,我们认为根本上缓解当前银行系统巨额融资饥渴问题,不是什么内源式或外源式的融资选择问题,而是彻底摆脱这种过度依赖信贷的银行系统增长模式的问题。而要摆脱当前银行这种粗放式经营模式,需要改变当前过度依赖投资和资本积累的GDP增长模式,要适当地容忍经济增速的回落。否则,继续这种出口、消费不足投资补的增长模式,最终银行系统将无法避免另一次技术性破产的风险,同时令恶性通胀风险大幅上升。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