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的小麦收购,不仅仅是国内收购主体的竞争,国际四大粮商中的法国路易达孚、新加坡丰益国际旗下的益海嘉里等一些外资企业,也相继进入到我国的粮食收购环节之中。国际粮商此举被业内解读为“掌握国内食用油话语权之后的新一轮跑马圈地”。(《经济参考报》7月21日)
近年来,国际粮商对我国粮食领域,接连展开“跑马圈地”攻势,先是大豆,紧接着又是食用油。以食品油例,目前益海嘉里在全国各地建有60多家粮油加工厂,占据我国食用油市场50%的份额,拥有“金龙鱼”、“胡姬花”等多个知名品牌,迫使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集体“缴械”,这曾引发各界对食用油产业安全的担忧。如今,国际粮商再次瞄准小麦,不仅在收购环节,而且还向面粉加工业进行全方位的渗透。
尽管从目前来讲,多元化的收购主体,短期内能看到粮食上涨让农民得到实惠,避免粮食收购让几家国企垄断,但是,从长期来讲,倘若外资企业果真控制了国内粮食领域,其后果不堪设想:一方面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粮食问题不仅是简单的吃饭问题,更是一个宏大的政治问题。中国一旦缺粮,由于人口数量庞大,指望国际上援助是靠不住的,这势必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安定。
与此同时,会严重破坏我国粮食市场环境。跨国企业无非是靠资本输出,来追求利益最大化,通过影响到全球性粮食价格和粮食生产的结构,达到这个初衷。跨国企业如果占据中国粮食市场,就会加大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进而增加粮食市场的调控难度。
我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属于头等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面对外资企业对我国粮食领域恣意侵略,绝不能仅满足于媒体关注、专家呼吁以及官方预警,一定要未雨绸缪,积极采取对应之策,坚决阻击外资的“狂轰滥炸”。
首先,要阻断外来资本的过度介入。既然媒体已发出了外资企业影响国内粮食安全的警告,那么,国家职能部门一定要不等不靠,尽早制定出公共政策,尤其像外国资本介入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过程,要划出一条“高压线”;还有,国家不仅要扶持中粮等大企业,还要对中小企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比如放松流动资金的贷款,保护中小收储企业等,来防止国内粮食定价权被外资牢牢掌控。
再者,要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外资企业轻松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充分暴露了我国的国有粮食流通体制确实存在诸多弊端。譬如,在中国粮食价格上涨时,往往是一些地方粮食出现严重短缺,另一边却是一些产量大省为大量余粮运输不出而愁眉苦脸。显然,加快粮食领域的体制改革,已变得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此外,还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尽管我国已建立起初步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我国的粮食生产以及粮食价格的制定,并没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这意味着,国家今后不仅要出台力度更大的惠民政策,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征收,另一方面,国家鼓励企业要走出去,实施海外农业战略,以增加粮食来源渠道。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