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豇豆危机再显农民组织化迫切
    2010-03-01    鲍臻    来源:南方农村报
  海南毒豇豆事件愈演愈烈,广州检验出来自海南万宁和三亚的3个豇豆样品残留有三种禁用农药,节瓜也未能幸免。这一消息,必将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不仅会影响到海南豇豆、节瓜产业的发展,甚至会让南方反季节蔬菜的销售陷入低谷。
  这决非危言耸听。此前发生的农产品安全事件,从“桔蛆事件”到“香蕉致癌”,从“孔雀石绿”到“苏丹红”,无不演绎着这一逻辑:某地某种农产品被检出存在安全隐患,进而当地生产的所有该种农产品受牵连,再发展下去,恐慌不断蔓延,殃及其他产区以及与该产品相关的加工业,该农产品品种短期内销量和相关产业发展陷入低谷。
  此次海南毒豇豆事件不知又要有多少农民陷入产品卖难、增收受阻的困境。事实上,产品质量问题并不可怕。反观其他工业产品,即使国际知名品牌产品也会出现质量问题,但并不见有如此恶劣影响。消费者不会因为某品牌手机电池爆炸而停用手机。丰田汽车最近还频繁发布召回公告,将在美国和欧洲以及中国召回多款问题车辆,但这对消费者的购车计划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甚至停止使用汽车。如果论危害,工业品的安全隐患比农产品隐患大得多,照理说,消费者应该更恐慌,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问题的关键是,工业品有严格的产品追溯制度,每种产品均有品牌,出现安全隐患,“冤有头债有主”,不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而农产品由于生产分散,难以做到标准化生产,更无品牌可言,一旦某种产品出现问题,消费者面对此类产品就会缺乏安全感,他们没有途径来掌握和获得产品的安全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恐慌必然升级。
  我国虽然早就有建立农产品追溯制度的动议,但实施状况却一直不尽如人意。最大的障碍在于组织成本太高。目前农产品多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生产流程难以控制。这一情况的直接后果是,农产品进入市场,优劣难辨,反馈到生产环节,则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局。而我国食品安全事件愈演愈烈,很多产业潜规则盛行,均与此有着莫大关联。
  农业部已经下令加强农产品监管。但化解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通过“公司+农户”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将分散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做到生产流程可控制,安全问题可追溯。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类似毒豇豆问题时束手无策,眼看着负面影响无限制蔓延,只能指望时间慢慢冲淡食品安全的阴影。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提醒农业部门,在处理此类危机事件时,不能只着眼于当前,头痛医头,满足于把危机抹平了事,而应放眼长远,真正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探索和加强农民的组织化建设。
  相关稿件
· 毒豇豆曝光只是潜规则的意外吗 2010-03-01
· 好一句曝光毒豇豆“于国于民都无益” 2010-03-01
· 禁售一条豇豆的风险有多大 201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