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是我国中药产业和中医药事业存亡和发展的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过渡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全世界有20%以上的药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我国情况尤为严峻。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应开展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建设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预警网络,妥善保护中药资源。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但破坏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中药资源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李天祥告诉记者,我国现有中药资源种类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 我国传统中医药有几千年的历史和大量的临床实践,再加上丰富的中药资源,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迅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苏钢强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推动中药现代化工作的进展,近年来中药工业产业产值平均以20%的速度在增长,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形成近千亿元产业。中药材年用量25年以来从40万吨发展到了120万吨,至少增加了3倍。 苏钢强同时也表示,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中医药事业存亡和发展的基础,作为资源依赖型的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药资源持续稳定供应。但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加,野生中药资源,尤其是道地药材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国濒危动植物已达1400多种,部分已经灭绝。被列入中国珍惜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药用植物有168种,其中稀有种38种,渐危种84种,濒危种46种。
四大原因致使我国中药资源破坏严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主要有四大原因致使我国中药资源破坏严重。 一是药材市场需求量大,中药资源长期无计划开发。李天祥说,中药有预防、保健和治疗作用,尤其是在攻克疑难杂症、抗衰老等方面作用突出,药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中药资源的消耗量也急剧增加,市场供应量相对减少,药源不足。因资源短缺,价格高涨,形成了“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导致中药资源的严重匮乏枯竭。 此外,由于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认识不足,致使部分中药资源采捕过度,蕴藏量逐年递减,有的品种甚至面临枯竭灭绝的危险,如野山参、川贝、冬虫夏草、柴胡、当归等名贵药材。 二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马琳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人们对土地、森林、草原的不合理利用,药用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以致大量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循环的正常结构被打乱,另外,广泛使用的杀虫剂、除草剂、化学肥料以及肆意排放的废水、废渣、废气使药用植物失去了健康生存的栖息地。这些都给药用动植物的生存、繁衍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如肉苁蓉完全来源于野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生产区在内蒙,由于其寄生梭梭林的面积从当时占森林面积的30%-40%下降到现在的不足20%,甚至有的地区仅为5%,生态环境的恶化致使相当数量的寄生根上无肉苁蓉寄生,加之过度采挖,目前内蒙的野生资源蕴藏量仅有40多万千克,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初一样的收购量,产区也从内蒙逐渐向新疆转移。 三是长期以来,我国对中药资源,特别是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的中医药资源管理和监控力度不够,管理主体不够明确,各部委局职能相互交叉,造成实际管理缺位。苏钢强举例说,1987年我国发布的第一部野生药材管理法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原实施部门国家医药管理局因机构改革已撤销,但未明确新的管理部门,同时20多年来中药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保护对象、方法已不能吻合实际情况。2002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提出应制定《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也因为实施主体不明确,工作一直没有启动。 四是我国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投入严重不足。苏钢强指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药资源人才流失严重,各项工作几乎停滞。近年来,国家投入虽然有了显著改善,但因欠账太多,相对而言缺口仍很大,各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近期国家启动了创新药物研究重大专项,中药是创新药的特色方向,但作为中药新药开发基础的中药资源研究在该专项中体现很少。
我国应开展新一轮的中药资源普查
为了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专家们表示,当务之急,我国应开展新一轮的中药资源普查,即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设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预警网络,保证药源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以来,近20多年来未进行新的资源普查,目前所引用的中药资源各项数据多是1983-1985年时的数据。与此同时,这20多年来又是中药资源变化最大的时期,人们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剧增,中成药工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开展新一轮全国性的中药普查变得十分迫切。 苏钢强建议说,首先国家要抓紧开展第四次全国中医药资源普查工作,要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和技术指导机构,依托地方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采用项目招标方式,按区域结合品种的方式,开展资源普查工作,获取详细准确的中药资源本底数据。在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还要建立中药资源动态检测与预警中心以及全国的网络系统,预测预报中药资源濒危状况及中药材市场和基地建设的发展情况,为国家决策管理部门和企事业提供服务。 其次,加快药用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建设。苏钢强呼吁,应建设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形成对我国一万余种物种以及包含珍贵基因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特别是具有重大新药开发价值的野生濒危药用资源及有良好药材生产价值的基因资源。防止药用基因资源的大量灭绝及向国外流失,实施有效抢救和保护。 第三,建立紧缺野生药材繁育基地,加强濒危药材繁育和替代工作,促进资源修复和增长。苏钢强和李天祥建议,根据中药资源动态变化,持续开展珍惜濒危药材的人工繁育工作;建设规模化栽培、养殖基地,采用其他类似物种替代濒危稀缺药材,采用生物技术生产繁育濒危药材;因地制宜建设珍惜濒危中药材野生抚育基地,实现野生药材采集与家种药材栽培有机结合,开辟中药材生产的生态产业模式。 第四,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扩大药用部位,不断提高中药资源的利用率。马琳指出,我国药用动植物的传统方法是仅选择某一个或某几个部位药用,其余部分作为非药用部位丢弃,此外,由于一些药厂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药材提取相当不完全,药渣中有效成分很高,这都是对中药资源的浪费。因此,扩大和利用非药用部位是今后开发中药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