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申遗“拆”出来的圆满
    2009-07-16    本报记者:高风 叶健    来源:经济参考报

    五台山风景区显通寺的砖结构建筑无量殿。新华社发(孟晨光摄)

    盛夏7月,五台山照例一片清凉。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五台山还笼罩着喜庆的气氛———历尽十年艰辛的申报世界遗产终于取得圆满成功,这让每个五台山人喜上眉梢。
    在日前于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五台山以文化景观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8个世界遗产。
    从1999年申遗之心初动,到2009年成功“入遗”,五台山举全山之力,终于梦圆今朝。借助申遗契机,十年来,五台山通过做“减法”不仅完成了从“高山闹市”到“世界遗产”的华丽转身,更完成了保护理念的升级嬗变———从当初简单的“看好山、护好庙”到如今树立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发展理念。五台山也由此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新时期,进入了世界遗产时代。

    折服世遗大会    

  北京时间6月26日18时36分,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执行主席一锤定音:中国五台山正式以文化景观入列世界遗产名录。
    近年来,由于申报世界遗产的国家和项目越来越多,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并明确提出向尚没有世界遗产项目的国家进行倾斜,而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数量已居世界第三,在此情形下,五台山的入选更显珍贵。
    五台山入选世界遗产项目,因其“天生丽质”,实是名至实归。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境内,传说是文殊菩萨道场,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清凉胜境,五台山迄今仍保存着北魏、唐、宋、元、明、清等7个朝代的寺庙建筑47处,荟萃了7个朝代的彩塑和5个朝代的壁画,以及堪称典范的古建、造像、雕塑、壁画、经书、音乐艺术。
    五爷庙被公认为是五台山“香火”最为兴旺的寺庙。这座只有二十余僧众的喇嘛庙,每天接待的游客人数超过3000人次。7岁出家、如今年逾八旬的常青住持说,五台山寺庙建筑群从创建开始,就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宗教人士的佛事活动空间与生活空间。目前,除少部分寺庙为了更加严格地保护建筑,禁止宗教活动而仅作为博物馆外,大部分寺庙仍延续原有功能。
    而这些,就五台山寺庙建筑群的使用功能来讲,符合了世界遗产对其真实性的要求。
    在自然价值方面“五台山的地质记录非常完整、齐全,为研究地球演化历史提供了典型例证,堪称‘地球早期地质历史博物馆’”。五台山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李江海教授说。
    专家的总结可谓画龙点睛:五台山由五座台顶组成,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信仰中心———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
    “天生丽质”更需“后天保养”,真正折服世遗大会的是五台山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良好保护状况。此次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认为,五台山符合世界遗产第(Ⅱ)、(Ⅲ)、(Ⅳ)、(Ⅵ)等4条标准,遗产保存和保护管理状况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决定将其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项目。

    怎一个“拆”字了得

    今日欣喜的背后是过去10年艰辛的付出。
    五台山申遗办公室负责人韩瑞杰说,五台山申遗历经了十年的风风雨雨,从考查论证到完善总体规划、编写申遗文本,从联合考评、递交申遗文本、世界遗产专家组实地考察,到大规模的寺院、村落、线路的科学整治,都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国内外专家的鼎力支持,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拥护。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商业化浪潮席卷五台山,在商业气息最为浓厚的2000年前后,五台山俨然成了“高山闹市”:五台山寺庙最集中的地方,却难觅寺庙的踪影,挡住寺庙的是大型广告牌、林立的饭店、宾馆、商铺。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五台山“商业鼎盛”时期,其核心地带共有宾馆700多家,饭店1000多家,大小商铺更是不计其数。
    过度的商业化使五台山几乎没有了“佛国”应有的容貌,多年以来长期无序的“加法效应”,更是让五台山不堪重负。为了申遗,也为了保护五台山珍贵的自然文化景观,对五台山核心区作大规模的“减法”势在必行。
    2006年,五台山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开始了全面的拆迁整治。根据规划,五台山以大白塔为中心的核心景区的25个单位、72个村庄、961处居民院落的拆迁共分两期进行。2007年4月,一期拆迁包括25个单位、3个村庄、66户商铺、129处院落的拆迁工作全部完成。目前,二期拆迁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当中,预计到2010年底结束。
    今年48岁的梁平是地地道道的五台山山民。上世纪80年代末,五台山旅游热逐渐兴起,和很多山民一样,梁平做起了旅游的生意。从在山路边上搭凉棚卖早点、小吃开始做起,20多年来,梁平苦心经营,最终生意越做越大,在五台山核心区域开起了一家远近闻名的老字号饭店,生意十分红火。
    2007年冬天,梁平的饭店被纳入了拆迁范围,于是梁平忍痛将饭店搬到母亲家里。没想到的是,2008年底,梁平母亲的房子也被纳入了拆迁范围,于是,经营了十几年的饭店不得不停业。
    “说实话,不心疼是不可能的,两次搬迁直接损失至少十几万元,还不算每年的利润收入,但拆迁是申遗的需要,我们的损失就当是给申遗做贡献了,”梁平说。
    在五台山一期拆迁工程中,像梁平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居民有129户。从拆迁开始到结束,这129户居民没有一户到政府诉苦。
    五台山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说,拆迁给老百姓眼前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归纳起来是“小户困难大,大户损失大”。有一位寡妇供养着两个孩子上大学,尽管得到了拆迁补偿,可对于他们将来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居民陈先和有一个家庭旅馆,拆迁后,他每年损失承包收入37万元……可为了申遗,每户人家都默默地作着牺牲“朴实善良的居民们在这个非常时期能舍眼前求长远、舍小利为全局,让人动容。”
    从1999年到2009年,五台山干部群众搬迁、植树、修路、维护……尽管困难重重,但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一位多次来到五台山考察的世遗专家感慨地说“五台山就像会变魔术一样,来一次变一次,一次比一次清秀迷人。”
    “五台山是汉藏佛教物质遗存共存的遗产,汉藏文化融汇无痕。至今,台内古建筑群中仍遗存大规模黄庙7处,青庙40余处。”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章样摩兰说:“五台山拆迁后,环境更加清静了,更加有利于潜心修佛。”
    与拆迁同步进行的还有环境整治。核心区域的一期拆迁工程完工后,相关部门在拆迁的地面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如今,大白塔旁,菩萨顶下,原本密密麻麻的商铺、居民住宅已完全被绿树碧草所取代。
    2008年9月,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委派,世遗专家对《世界遗产名录》提名地五台山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深入地了解了五台山对遗产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情况后,盛赞“五台山取得了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成就”。

    今后保护更严格

    五台山成功入遗,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关专家认为,入遗成功是五台山走向世界的里程碑,从此五台山将是世界的五台山,五台山也就此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新时期。
    步入世遗时代,首先意味着五台山的发展将走向规范化。记者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上看到,针对长久以来商铺、居民住宅包围寺庙,核心景区过度商业化等等乱象,五台山区政府拟通过建设旅游服务基地重塑佛国清净氛围,同时保障居民、商户的权益。
    五台山旅游服务基地包括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服务接待区、移民商住区和管理服务区。根据规划,这些工程完工后,游客吃、住、娱、购等商业活动,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商铺的合法经营都将被纳入其中。而五台山核心景区只承担游客观光旅游的功能。商业活动和旅游观光的分开,不仅有利于五台山各景点、寺庙的保护,还将有利于有关部门对居民、商铺的规范管理。
    根据规划,旅游服务基地将建在离核心景区17公里处。今后,游客到达基地后,统一换乘无污染的电瓶车,分批进入景区。如此“景区外延”的好处是,可以有效控制游客的数量,以应对入遗后游客大量增加带来的旅游压力。
    步入世遗时代,还意味着今后对五台山的保护将更严格。连日来,记者深入五台山的政府、寺庙、商铺、居民家中采访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入遗是申遗的终点,更是加强保护的新起点。”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党委副书记、五台山管理局副局长阎玉章对记者说,申遗成功,就是向全世界作出了庄严承诺,今后将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相关规定,对五台山进行更加严格的保护“我们申遗的目的也是借助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片,借助世界遗产的一整套完善的保护措施和手段,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五台山这份世界遗产得到永续利用和传承。”

    警钟敲响!入遗难,保遗更难

    五台山入遗让人振奋,更给当前申遗热中的各个景区以启示:申报世遗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景区发展应有长远眼光和规划,不应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待世界遗产,应坚守“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不能过度开发,竭泽而渔。

  相关稿件
· 中国启动拆迁工程保护五台山佛国氛围 200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