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敲响!入遗难,保遗更难
    2009-07-16    本报记者:高风 叶健    来源:

    五台山现有寺院68座,为中国最早、最大的国际性佛教道场。 新华社发(孟晨光摄)

    五台山入遗让人振奋,更给当前申遗热中的各个景区以启示:申报世遗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景区发展应有长远眼光和规划,不应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待世界遗产,应坚守“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不能过度开发,竭泽而渔。

    是否申遗应进行科学论证

    近年来,我国申报世界遗产的热浪滚滚而来。据了解,在国家文物局备案的预备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多达六十余个,而有申遗意愿的景区高达上百个,甚至更多。“某某景区意欲申报世界遗产”的报道更是屡屡见诸报端。
    申遗热的背后是,世界遗产仿佛一块金字招牌,一旦申遗成功,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遗产的保护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过去十几年,我国世界遗产的数目年年都在增加,目前已达到38个,位居世界第三位。这38个世界遗产,几乎无一例外因世遗光环引来众多游客。
    如山西的平遥古城,在申遗成功后的第二年,旅游收入就从每年18万元猛增到500万元;安徽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古村落宏村、西递申遗成功后,旅游人数每年呈现100%的增长;再如南京的明孝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由游客“选到”成了“必到”;此外,龙门石窟、丽江古城、福建土楼、九寨沟、黄龙、武陵源等世界遗产,每到旅游旺季,经常是“人满为患”。
    与我国“申遗热”恰好相反的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出于总量控制和各国平衡原则,近年来对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的保护管理状况、环境景观、法规体系、游客管理等提出了更加严格、细致的要求,明确提出要向尚没有世界遗产项目的国家倾斜。对于中国这样世界遗产数量较多的国家,申报世界遗产可以说是工作越来越难,形势越来越严峻。
    对于“申遗热”,山西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世满表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有一定的财力做支撑,需要地方政府拿出一定的人力和资金才能做好这项工作。而在当前申遗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如果一哄而上很可能都空手而归,因此建议申报地区一定要对申报的遗产项目持慎重态度,要进行科学的论证,不能不讲求实际,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资源的浪费。

    不应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缺乏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有效的管理手段,五台山在应对商业化浪潮袭击时几乎“不设防”,结果“清净佛国”成了“高山闹市”,并且居民住宅在五台山核心景区内随意建设,不仅严重破坏了五台山的自然、文化景观,更是五台山申遗的最大障碍,因此成为近年来五台山费时费力拆迁整治的主要对象。
    有数据显示,五台山一期拆迁整治共斥资数亿元,花费的人力物力无法统计。
    张世满说,五台山只是众多类似案例中的一例,每每哪个地区要申遗,总会传出大规模、投入巨资进行整治的消息,这说明我国许多景区都有着“历史欠账”,需要大规模整治才能达到世遗组织的要求。
    “根源在于缺乏长远眼光和长远规划,”张世满说,长期以来,受商业利益的驱动,国内不少景区错位开发、过度开发现象严重,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让人忧虑的是,目前国内许多景区仍然没有树立起保护意识,在利益的驱动下各种破坏行为仍在继续。
    业内专家认为,五台山申遗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启示之一,便是对待自然、人文景观,尤其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开发、保护与监管机制。即使不准备申遗的景区,也应用世遗标准来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不然仍会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付出沉重、却又完全可以避免的代价。

    保遗和申遗同等重要

    在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还有一则消息引人注目———本届大会决定将德国历史名城德累斯顿的易北河谷,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
    由于易北河沿岸拥有众多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古宫殿建筑,与河谷自然景色融为一体,风光秀丽,2004年,易北河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当地政府在景区中心修建了一座四车道大桥“破坏了文化遗产的原有风貌”,最终被除名。易北河谷也成为自《世界遗产名录》创立以来、继阿曼阿拉伯羚羊保护区之后,第二个下榜的景观。
    本届大会还决定将三处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录》。它们是:受到过度开发影响的伯利兹珊瑚礁保护区、乱砍滥伐威胁之下的哥伦比亚洛斯卡奥蒂斯国家公园以及保护不良的格鲁吉亚姆茨赫塔历史纪念碑。
    易北河谷被除名,三处世界遗产列入濒危名录,为国内许多世界遗产敲响了警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非万事大吉,保护世遗和申报世遗同等重要,甚至后续保护更为关键。
    搭文化之台,唱经济之戏,是不少景区申遗的出发点和原始动机。在这前提下,国内外不少世遗项目或在面临开发和保护之间的抉择时往往选择了前者,或借世遗的“金字招牌”进行过度开发,承接过多游客,最终导致世遗价值受到损害,违背了世遗组织设立世遗的初衷。
    在我国,类似现象并不鲜见。在2007年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于被认为过度开发和人为损坏,中国有6处遗产被警告并要求整改,分别是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当时,联合国专家在给予三江并流“黄牌警告”的同时,提醒说:“希望中国享有世界遗产的地方政府都能从‘三江并流’中认识到,成为世界遗产更多地意味着承担责任和兑现承诺,远不仅是享受旅游收益,可以随意开发那么简单。”
    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妙江说,成为世界遗产后,到五台山的游客会更多,管理部门应作好应对准备,加强高峰日的游客量控制,引导游客向淡季及周边景区分散,以减轻旅游方面的压力。
    针对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的重申报、轻管理,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者谭克俭说,对待世界遗产,应坚守“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不能过度开发,竭泽而渔“申遗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借助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片,更好地保护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而不应被当做摇钱树或政绩工程。”

  相关稿件
· 五台山申遗“拆”出来的圆满 2009-07-16
· 中国启动拆迁工程保护五台山佛国氛围 200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