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破7" 发达国家掌声渐息
    2008-04-11    记者:方烨 张莫 邓华宁    来源:经济参考报

  4月10日,中国银行四川省遂宁市分行的一名工作人员正在点钞。新华社发(钟敏摄)

  本报讯 4月10日,人民币中间价以6.9920改写汇改以来的新高纪录,人民币汇率迈入“6时代”。从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度“破8”,到如今“破7”一共历时23个月。此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在过去两年间此起彼伏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美欧等发达国家,如今却对人民币的升值表现出重重疑虑。
  自2005年7月至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进入2008年之后,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幅度明显加快,第一季度升值幅度折合成年率超过了15%。尽管本月初的时候,美国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还对人民币近期的升值表示欢迎,并认为应继续保持这种势头,但同时美国国内也传来了异样的声音。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Stephen Jen日前表示,美国对人民币的立场有望变得更为缓和。随着美元全线走软,现在不是美国财政部努力推低美元汇率的时机。
  美国《新闻周刊》则在日前刊登了题为“人民币升值未必是好事”的文章。文章称:“美国对人民币升值的要求正在实现,但得到的结果却并非它想要的。……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对贸易平衡产生作用。……目前,大幅贬值的美元已削弱了去年美国对于人民币辩论的热情。”
  文章同时表示:“由于目前美国正走向衰退,其他人开始抱怨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是件坏事。全国制造商协会副主席弗兰克·瓦戈说,人民币升值‘无疑’是在给美国的通货膨胀煽风点火,因为中国制造的商品价格上涨了。”
  一般来说,美元的走弱将使美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美国咨询机构TNS Retail Forward零售业高级经济学家Frank Badillo表示:“美元的走弱导致物价上涨。从长期来看,除非宏观经济和美元汇率出现复苏,通胀将会蔓延至电子产品、玩具和服装等领域。”
  随着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声音的弱化,各发达国家也开始纷纷指责中国对外输出通货膨胀。从去年年中开始,这种说法就从未停止。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2007年6月12日警告说,全球通货膨胀正在推高英国通胀水平,他特别提到了来自中国进口品价格上涨的威胁,理由是中国的劳工成本有上升趋势。
  加拿大《环球邮报》载文《通货膨胀是中国下一个大宗出口产品吗?》,担心由于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当中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压力时(不论这种通胀源于需求拉动的资源产品价格上涨还是作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一种替代),通货膨胀也会随集装箱轮从上海,或者经香港、新加坡越洋而来,靠上北美东海岸港口。
  美国国内几份有影响力的报纸也纷纷报道了近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工资水平上涨的问题。《纽约时报》的相关报道认为,正是从中国进口的大量廉价商品迫使美国本土厂商不敢哄抬物价,一旦中国商品的价格因工资水平的提高而上升,或将影响美国的通胀。

相关新闻

    中间价首次“破7” 人民币汇率迈入“6时代”

    在经过近两周的徘徊后,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如人们之前预期一举“破7”,以1美元兑6.9920元人民币改写了汇改以来的新高纪录,人民币汇率正式迈入“6时代”。[全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