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城市规划建设坚守"民生标准"
    2007-12-28    本报记者:侯严峰 李丹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几年,湖南省衡阳市城市建设紧扣民生所需,坚守“民生标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路变宽了,城变绿了,灯变亮了,市容市貌变美了。这座千年古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城市规划倾听“民声”

  衡阳是湖南南部的一个传统工业城市,与许多类似的城市相似,衡阳的城市规划建设也曾一度迷失“自我”:一方面城市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东拆西补,杂乱无章;一方面过度开发的房地产令城区建筑密度过大,城市负荷急剧加重。衡阳市建设局副局长谢卜生介绍说,到上世纪90年代末,衡阳市的解放东路、人民路、和平南北路等中心城区内,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平均高达6.4万人,远远高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核心区的人口密度;与此同时,作为一个融入山水的南方城市,全市公共绿化面积却远远低于全国城市人均水平,在湖南省14个市州中居倒数第二位。
  改善城市面貌已经成为衡阳市政府的当务之急。然而,老百姓期望的衡阳城区究竟怎样?城市面貌改善如何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衡阳市没有盲目设置城市改造规划,政府部门深入街区,倾听民声。
  2002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在为衡阳市量体定做城市整体规划之前,做了一次“民声调查”,倾听市民对城市规划设计的意见。调查问卷设计了40多个问题,分批分期发放到居委会,再由居委会发放到社区居民。超过70%的调查问卷回收汇总后,衡阳市政府有关部门集中了市民就城市规划建设反映迫切的四个主要问题:城市绿化面积不足,市民休闲场所缺乏;市区、特别是老城区住宅建筑密度过大,生活空间狭小;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的骨架没有拉开,高速公路离市区太远;城市建设没有彰显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色彩淡薄。
  在谢卜生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挂在墙上的衡阳整体城市规划图:原来49平方公里的城区,重新规划后扩大了一倍;构筑起了城区大“田”字形道路骨架和“三纵三横三环”的城市交通网络;片片绿地均匀点缀在城市之中,整个城市建设规划呈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显示出勃勃生机。

城市建设取向“民生”

  城市规划做好了,城市面貌的改善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衡阳市政府将解决市民反映最强烈的建筑密度大、交通状况差、绿化面积小、文化特色淡等问题,作为城市规划建设调整的重点,下决心改善城市面貌,归还本应属于市民的“生存空间”。
  2000年至2003年,衡阳市从旧城区建筑“丛林”中拆出来的广场就有六个,改造拓宽大道10条。如今,衡阳市区的公园休闲广场星罗棋布,大大小小20多处,不论住在哪个社区,市民在离家不足一公里的地方,都能找到一片绿荫覆盖的公园休闲广场。
  近五年来,衡阳市先后新建、改造、扩建了西外环线、解放路、蒸湘路、船山路及太阳广场、岳屏广场、火车站广场,衡大高速、蒸湘南路延伸、东外环线等工程也相继开工,初步构筑起了城区大“田”字形道路骨架和“三纵三横三环”的城市交通网络,把条条大路送到了市民的“家门口”。
  在衡阳,这几年得到改善的不只是城市大环境,城市的细微之处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从2003年开始,衡阳市连续四年改造背街小巷201条,原先路不平、沟不通、灯不亮的社区,如今焕然一新,市民们在全新的生活环境中体味着政府的关爱与温暖。
  香江城市花园是衡阳市2005年建设的一个新型居民社区。步入社区,只见流水潺潺,绿树荫荫。据介绍,这个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社区,按照“全景观园林社区”的规划建设要求,腾出大片“人性化”空间,为居民设计建设了超市、健身房、游泳池、儿童游乐场等众多公共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社区内“原生态”的香樟园,保留了原有的18棵古香樟树,尽管进入冬季,香樟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家住雁峰区胜利山小区的朱金娥今年已经83岁了。记者见到她时,老人家带着红袖章,正在社区义务巡逻。提起社区这几年发生的变化,朱金娥脸上的皱纹随着笑意绽放开来。她告诉记者,看到政府为改善居民环境真心实意办了很多好事,老百姓也都愿意身体力行加入到美化身边环境的工作中来。社区里的树木都由居民分区域领养维护,还有居民主动掏钱为社区添置了阅报栏。遇到个别居民的不文明行为,居民们都会上前制止并予以劝导。如今的胜利山小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居住环境改善了,居民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城市文化彰显“民本”

  衡阳市建设局副局长谢卜生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建设部门召开会议之前播放了一个电视短片,电视短片记录的就是参会部分城市建设比较“亮丽”的部分,接着让市长们猜认哪个城市是自己的,结果只有三个城市的市长猜认准确。
  “目前城市建设千篇一律、雷同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更注重彰显城市个性和文化特色。”谢卜生说。
  衡阳的个性和特色到底是什么?市政府引导市民展开了一次大讨论。市民普遍认为,衡阳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遍布全城的文化遗址古迹便是厚重的城市文化之魂。多年来,这些城市历史文化瑰宝湮没于城市的喧嚣和尘埃之中,多数市民认为,必须从发掘城市历史中寻找并构筑城市的文化个性。
  “衡阳是农耕文化、火文化、纸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发挥好这些历史文化优势,就能够提升衡阳的内涵和文化品位。”衡阳市市长彭崇谷说。
  在城市建设中,衡阳市政府把保护文物古迹摆在了突出位置。唐宋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年久失修,一直黯淡失色。衡阳市政府组织社会各界募捐数千万元对其进行彻底修复,拆除四周破旧房屋三万多平方米,修建了占地3.18公顷的石鼓文化广场,使石鼓书院重新焕发光彩。
  雁峰区黄茶岭有两棵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拴过马的千年古樟,过去一直隐匿于民房丛中。如今,按照市里的统一规划,拆除了古树四周的破旧民房,一个绿意盎然的古樟公园跃然而出。
  据彭崇谷介绍,近几年,衡阳市新建了“爱莲阁”、湖湘文化博物馆、衡阳历史文化长堤、衡阳保卫战纪念馆等一批标志性历史文化建筑,致力于打造以“名人、名山、名城”为主体的“民本”城市,让市民在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里惬意栖居。
  徜徉衡阳街头,将湖湘文化具象化的湖湘文化馆,纪念衡阳保卫战的抗战文化广场,以及用浮雕展示衡阳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的衡阳历史文化长堤等广场和公园,令人直观感受到这座古老城市“客厅”的浓郁历史文化意蕴。
  城市靓丽丰韵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近几年,衡阳城市建设始终坚守‘民生标准’,不仅城区变美了,也更有文化内涵了。游客到衡阳来,留下印象的不仅是高楼大厦,还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陶冶和启迪。”彭崇谷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