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不少人把责任归咎于高校扩招。山东社会科学院和山东经济学院部分专家组成的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近日发布了山东省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预测报告。研究认为,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简单地与高校扩招划等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高校专业结构和经济产业结构两个调整都不到位。
最近三年高校毕业生总体供大于求
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研究表明,2007年到2010年,山东高校人才供需的总体状况是供大于求,各学科仅有农学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其余均为供过于求,至2010年,产业需求未能有效吸纳并可能出现人才相对过剩的累计总量有100多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2007年到2010年,山东农学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差额年均为0.34万人。其余供过于求的学科依次为:工学、文学、管理学、医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 专家预测,诸多学科人才供过于求的后果,在2010年可能集聚凸显,人才过剩总量逐年累积至2010年将超过100万人。其中工学最多,预计累计过剩总量达23.57万人;文学累计过剩总量达22.45万人;管理学累计过剩总量达19.62万人。 课题组专家鹿立认为,产业人才需求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及专业设置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根据相关数字测算,至2010年,除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部门对人才吸纳需求略有下降外,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诸多部门人才吸纳能力需求均有增加。
大学生扎堆热门专业造成就业难
高考过后,报志愿、选专业成为考生和家长面临的又一场考试。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几年后在就业市场上是否依然热门?监测表明,热门专业的就业竞争更为激烈,一些冷门专业反倒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几年前,法学、文学、历史学等专业在招生市场上用“热得烫手”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然而,课题组监测发现,2002年至2006年,这几个专业都呈现供大于求局面,学生就业竞争格外激烈。 自2002年以来,山东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是法学、文学和历史学三大学科;供需比较合理的学科是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工学、管理学、医学市场需求明显高于人才供给,成为扩招以来就业压力相对较轻的三个学科。 农、林、水等专业,会让人联想到“苦、累、脏、差”等工作环境,所以问津者寥寥。但是,这些不受欢迎的专业恰恰在就业市场上奇货可居。专家预测,至2010年,农学类专业将会处于供不应求状况,而且供求差距愈来愈大。 鹿立提醒考生,在报考志愿时,一定不要只盯着热门专业,其实热门和冷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选择专业时另辟蹊径,才能在就业时“别有洞天”。
高校专业调整不到位是造成就业难的首因
在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人才积压;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频频“喊渴”。这是当前人才市场上极不和谐的一幕。高校专业设置中,优势学科与产业需求的优势专业二者间出现较大反差,人才供需脱节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高校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并没有踏上同一节拍。2006年,在山东省高校11大类学科中,发展较快的专业依次为:历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理学、管理学。在全省各行业中,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依次为:历史学、哲学、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高校人才供给充裕的专业,恰恰是产业需求中相对较弱的专业;而产业需求较强的专业,又是人才供给优势指数较低的专业。 据山东省经贸委相关部门介绍,近年,山东省高校专业设置面向市场进行了大幅调整,但在人才市场上,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例如,理学和工学毕业生近两年大幅增加,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急需人才,但是理工科的大发展与市场的需要并没有有效契合。在理工科的一级专业和二级专业设置中,更多的还是沿袭原有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对最新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配合不够。所以,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依然匮乏,另一方面理工科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山东省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2006年山东省非师范类理工科毕业生正式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等。山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曾宪文认为,理工科的发展不仅要大方向正确、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而且要“粗中有细”;不仅要“有的放矢”,而且要“精准放矢”。 近几年,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盲目跟风,直接导致部分专业学生过剩,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以山东为例,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突出且较长一段时期难以调整到位的专业是文学类专业。2006年,全省189个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序中,排在末30位的专业中有21个专业是文学艺术类专业,其正式就业率均在50%以下,有些甚至在30%以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艺术设计、音乐表演等。
产业结构调整还没有做好吸纳准备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短期内增加较快,但与此同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还没有到位,人才吸纳能力不足。初步研究表明,2006年到2010年,山东省三次产业对大专以上人才的“发展目标人才需求”总量为657万人,增量为400万人。但近几年实际“吸纳能力人才需求”却远低于此,据推算2006年到2010年新增“吸纳能力人才需求”仅为113万人。第三产业是吸纳人才最多的产业,由于第三产业调整还不到位,人才吸纳能力较小,人才过剩。这种发展目标需求与实际吸纳能力需求间的巨大差异,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缓解。 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提供的数字表明,2007年到2010年,山东高校人才供需的总体状况是供大于求。各年度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分别为40.61万人、47.25万人、50.63万人、57.87万人,而产业人才需求增量分别为20.86万人、22.68万人、24.77万人、24.14万人,分别供过于求19.75万人、24.57万人、25.86万人、33.73万人。 鹿立认为,现阶段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出现程度不同的供需矛盾,只是一个因需求暂时吸纳不足出现的时段性“相对过剩”。这种人才“相对过剩”的局面需要供需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应贴紧社会经济发展的“脉动”,另一方面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具体到山东来说,应该加快山东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尤其需要加快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解决山东人才的供需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