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上看国产品牌“升华”
    2007-04-23    本报记者:郭莹玉    来源:经济参考报

  走进第101届广交会的展馆,面对琳琅满目的展品,记者不由得惊叹“中国制造”的精致和华美。这个有着51年历史、各种品牌荟萃的展会,事实上也是反映我国各种品牌“沉浮”、“升华”的一个“缩影”。

品牌平台:企业成长的摇篮

  以广东顺德为首的家电品牌在广交会上大展科技魅力。经济参考报资料照片

  广交会上的液晶电视产品吸引了不少外国买家的目光。经济参考报资料照片

  广交会从第95届首设品牌展区开始,“品牌”的因素逐渐被凸显。第96届广交会品牌占展位总数的7.4%,第97届广交会品牌展区展位达3360个,比第96届的2074个增加1286个,占比提高到12%。此后,广交会品牌展位不断增加。第101届广交会上,品牌展位4183个。
  就像动植物一样,“品牌”的生长也会经历一个从出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过程。记者了解到,我国不少品牌就是在广交会上成长起来的。
  深圳三九企业集团最初以“999胃泰”为创品牌的产品,该集团下属的中医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市场经理李兴高告诉记者:“广交会对999品牌的成长太重要了。”
  记者问李兴高,电子商务已经非常发达了,你们企业还需要广交会吗?李兴高的话让记者记忆深刻:“永远没有任何手段可以代替面对面的交流。”李兴高说,广交会是企业新产品拓展老客户、老产品拓展新客户非常有效的平台,依然对品牌拓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品牌延伸:从“展览成交”到“走出去”

  广交会为我国不少品牌的最初培育作出了很大贡献,近年来,我国一些著名品牌超越了“展览成交”这个阶段,在海外建立各种自主的营销渠道,使品牌延伸到海外。青岛“海尔”就是一个例子。
  20年来,海尔从未间断地参加广交会。“从当初的一个展位,到今天的海尔馆,广交会是我们进军海外市场的最佳贸易平台,我们是依托广交会发展壮大的。”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曾经在参加广交会时说。
  记者在琶洲展馆看到,海尔的展馆位于非常显著的位置,分为上下两层,下面是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各种小家电的品牌展示区,上面则是客户洽谈区。
  该公司海外推进本部营销中心营销策划经理贺均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海尔已经建立一个自主的海外贸易渠道,但公司依然会参加每年的广交会。广交会对海尔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功能是“形象工程”,重在品牌推广。
  从参加广交会“展览成交”,经过20多年,海尔在美国、欧洲、中东等地设立了30个制造基地和加工工厂以及15个工业园,实现了本土制造;在日本东京、法国里昂、澳洲悉尼等地设立了8个设计中心,实现了本土化设计;在全球发展建立了22个贸易公司、58800个销售点,实现了本土化的营销。2006年12月福布斯(FORBES)评选了“全球最受尊敬200家企业”,海尔位列25位,其中在电子消费行业,海尔列第三位。同年,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全球500最具影响力品牌”,海尔荣居86位。

品牌壮大:考量技术和营销创新

  记者在广交会采访时了解到,凡是不断壮大发展的品牌,其产品必然体现了技术不断创新这一因素。
  海尔在第101届广交会上展出了以奥运为主题的14个系列220多个规格型号的创新产品。公司工作人员贺均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海尔加强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创新,从亚洲第一台四星级冰箱,到中国出口国外的第一台分体式空调,到全塑外壳的全自动洗衣机,再到国际化战略阶段之后的变频空调、对开门冰箱、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防电墙热水器等。本届广交会,海尔展出了最新的法式4门冰箱。通过一大批差异化产品,树立了国际化品牌的企业形象。
  和一些老字号衰落到最后消亡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我国还有一批老字号不断加强技术创新,“老”不仅不是负担,更成为拓展海外市场的一把“利器”。记者在广交会上对创立于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进行了采访。其产品自2002年起连续4年出口创汇名列中国中药出口企业第一名。目前,北京同仁堂产品已行销至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在“同仁堂”展位看到了虫草精胶囊、灵芝养生冲剂等各种包含了技术创新元素的新产品。该公司工作人员王翬告诉记者,公司不断提升产品的高科技含量,而且还把传统中药零售与中医坐堂相结合,在海外打出了“新天地”。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后,通过国际规范化模式进行技术改造,开发创造出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中药及健康养生产品。同时,它还负责海外市场的规划、布局与发展,实施多元化的海外营销战略。
  1993年起,同仁堂相继在香港、英国、澳大利亚、泰国、美国、韩国等第成立了10多家合资公司与独资公司,并开办了20几家药店。

品牌投入: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贴牌(OEM),是我国外贸出口重要而原始的一种形态。记者在广交会上采访了解到,虽然不少企业希望能够通过自主设计(ODM)然后向自主品牌(OBM)方向发展,但因为品牌培育前期需要大量投入,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或“浅尝辄止”。
  上海协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抽纱类服装为主的公司。该公司市场部经理郭永平说,自己创品牌的路太难了,公司在2003年曾大量投入,想创自己的品牌。但结果却因为牌子不出名,造成了产品的严重滞销,后来就只好“缩”了回来。
  据郭永平介绍,目前该公司主要业务仍然是为欧洲、美国、西班牙等国著名品牌做贴牌。“虽然每件都只能赚出口报价的10%至15%,但这样做没有风险。”郭永平说。
  事实上,国际大品牌通过帖牌生产的方式向中国进行品牌输出,并以此获取高额利润的方式在90年代中期已经“刺激”了中国企业,很多企业意识到,品牌知名度决定了市场占有率,只有创‘名牌’才是出路。
  反观国际大品牌的发展之路,大部分品牌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吉列始于1895年、万宝路始于1924年、可口可乐始于1886年、雀巢始于1938年。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新春认为,虽然我国已涌现出一批像海尔、联想等入围世界500强的知名品牌,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品牌发展之路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要走。一是因为我国品牌事业起步晚,真正开始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二是因为品牌发展环境欠佳。就国际环境而言,走出国门的中国品牌经常受到挤压,近年来数桩反倾销案就是证明;就国内环境而言,受到众多国际品牌的冲击,民族品牌受到压制。同时,我国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忠诚度较低,不少企业反映“广告一停,消费者的温度立刻就会降下来”。
  此外,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品牌战略推进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领域,而在加工制造业中又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类产品,如已经评选出的333个中国名牌产品全部为工业产品,其中,轻纺类产品占60%以上。农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品牌战略推进工作相对滞后。

  相关稿件
· 广交会进口展:侵权企业禁展六届 2007-04-20
· 香港品牌进驻广交会 2007-04-20
· 广交会进口展遭遇外资企业"出口转内销"尴尬 2007-04-20
· 亚非拉产品亮相广交会 2007-04-18
· 广交会首日到会境外采购商再创新高 2007-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