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保险市场"金矿"为何难采?
    2007-04-06    本报记者:张建松    来源:经济参考报

    调查显示,大多国内旅游者出行时并未购买旅游保险。黄涛 摄

  俗话说:行船跑马三分险。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和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2006年国内旅游有13.9亿人次,出境旅游有3452万人次,同时还接待了1.29亿人次的入境旅游。
  如此庞大的旅游消费人群,旅游保险市场却明显滞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除了20%左右的旅客是随团旅游由旅行社办理保险外,绝大部分出游者均处于无保险状态,每年至少应有70亿元保费潜力的旅游保险市场,实际却只有约10%至20%的收入,有八成至九成的市场尚未开发。  
  旅游保险市场的“金矿”为何难以开采?日前在上海召开的“2007旅游保险论坛”上,来自旅游、保险及相关行业的200多位国内外代表各抒己见,并为早日开采旅游保险“金矿”献计献策。

风光看得到 风险想不到

  今年正月初六,一位自游行的上海游客徐先生在泰国芭堤雅海上漂流时遭遇到强风,颠簸中不幸被摔伤,当地医生诊断为腰椎骨裂纹及压缩,必须躺卧,在陌生的异国他乡,徐先生一筹莫展。所幸的是,他出门旅游前购买了美亚旅行保险。接到徐先生的求助电话后,美亚救援中心通过其在曼谷的救援机构,迅速派遣医疗专家介入治疗,并安排好病人家属、签证延期、返程机票等诸多事宜,徐先生的病情稳定后,就在美亚特派医生和护士的陪同下顺利返回上海。
  俗话说,风光看得到,风险想不到。在旅游中,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导致突然性、可变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存在,更会加剧意外发生的机率。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理赔部的相关资料表明,旅游中的突发性灾难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一些原本看起来轻松平常的事,在特定的环境下就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人们只有重视风险、积极规避风险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然而,如今我国许多人出门旅游还没有买保险的习惯。一家专业调查公司曾对旅游保险市场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消费者在旅游时根本不购买旅游保险,另有两成的消费者说不清楚自己是否购买过旅游保险;购买旅游保险者仅占三成左右,且购买金额多在10元以下。
  调查显示,人们购买旅游意外伤害保险的数量之所以如此少,一方面是由于旅游者自我保护意识比较淡薄,普遍抱有侥幸心理;另一方面是混淆了“旅行社责任险”和“旅游意外险”两个险种,误以为旅行社责任险已经附带了旅游者发生意外时的保险责任。
  事实上,旅行社责任险是旅游局要求旅行社必须为旅客投保的险种,属于强制险,是指旅行社在从事旅游业务经营活动中,因旅行社的疏忽或过失,造成旅游者损失而应由旅行社承担的责任,转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行为,其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均为旅行社。
  也就是说,如果游客的受伤或遇难是由旅行社直接造成的,将会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换言之,一旦遇到类似恐怖活动、地震、海啸等不可抗拒的灾害或是高风险的旅游活动造成游客伤害时,保险公司可以拒绝赔偿。
  因此,旅行社责任险相当于“保险丝”,其主要保护的对象是旅行社,对于游客来说其作用十分微小。在旅行社为自己拧上“保险丝”的同时,游客还应为自己也系上一条结实的“安全带”,投保一份意外险,用“双保险”保平安。与强制的旅行社责任险不同的是,旅游意外险是商业保险,游客可自愿购买,它的保障范围涵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

险种单一、理赔复杂,抑制购买热情

  在“2007旅游保险论坛”上,许多来自旅游界的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旅游保险的品种、销售和宣传都比较单一,而理赔却很复杂,因此导致旅游者觉得“可有可无,用处不大”。
  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开办的险种仅为人身意外险、医疗险等产品,责任范围保守,投保方式固定,缺乏选择余地,无法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保险保障需求。例如,旅游者在旅行期间很可能从事的潜水、骑马、攀岩等高风险活动,通常属于“除外责任”,并不在保险公司办理旅游保险业务范围之内。
  保险公司开辟的投保渠道也非常有限,主要是依靠旅行社向游客推荐和代理。而绝大多数的情况是,旅行社推介旅游意外险并没有直接收益,因此也不会全力推介,不能为游客做详细而耐心的说明。有的旅行社为了招揽游客,还打出“送保险”的广告,故意混淆“旅行社责任险”和“旅游意外险”,导致游客对风险与保护自身利益意识薄弱,打消了旅游者购买旅游意外保险的热情。
  旅游保险在国外由来已久,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几乎成为旅行必备。然而,旅游保险进入我国消费者的视线还是在近些年,而且是随着一些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旅游保险”才渐浮出水面,对于这样一个新兴的保险市场,无疑需要保险公司大力宣传。
  虽然近几年黄金周期间,许多保险公司都推出了新的旅游保险产品,但很多产品只是基于市场竞争的“应时应景”的需要,难以持久。由于宣传不够,许多通过旅行社投保的游客不清楚是否投保、投保了什么险种、拥有哪些权益以及如何索赔。越来越多的自助旅游者则成为旅游保险的“盲点”。
  事实证明,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也要勤吆喝,2006年上海召开了首届“旅游保险论坛”以后,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对上海旅游保险市场促进很大。
  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财产处副处长杨颖群介绍,2006年上海保险市场共有31家财产保险公司,其中18家经营了旅游保险业务,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旅游保险保费收入共计4055万元,赔款和给付为586.4万元。其中,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保费收入为582.46万元,投保率100%,比上年同期增长29%;旅游意外保险(不含交通类意外险)的保费收入为3482.6万元,比上年增长了两倍多。
  当然,相对于庞大的上海旅游市场来说,旅游保险市场发展仍显滞后。2006年,上海共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605.67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9683.97万人次,此外上海还有300多万人次出境旅游,旅游保险市场仍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

产品创新是开采旅游保险市场的“金钥匙”

  建立有效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是促进我国旅游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主任道书明在论坛上表示,上海将坚持政府主导、依靠市场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安全管理机制。
  今后,上海市旅游委和上海市保监局计划共同携手,加强对旅游保险的宣传,加强对旅行社责任保险工作的管理,规范旅游保险市场,提高保险公司的公信力,建立保险业与旅游业的沟通和协作机制。
  保险公司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和服务创新,是开采旅游保险市场“金矿”的“金钥匙”。目前,许多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都纷纷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保险产品。
  例如,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推出了境内、境外旅行综合及紧急救援保险。其中,《境外旅行综合及紧急救援保险》在境外伤害保险责任、境外紧急救援保险责任、恐怖主义行为保险责任、境外住院医疗保险责任、境外紧急门诊医疗保险责任的基础上,增加了境外急难救助保险服务、境外个人旅行不便保险、境外旅行法律责任保险等。《境内旅行综合及紧急救援保险》包括一个主险和两个附加险,分别是境内旅行综合及紧急救援保险和旅行随身行李损失保险、旅行法律责任保险,产品在设计上涵盖了旅行中每一个细节,包括意外伤害、意外门诊住院医疗、境内医疗转送、法律责任、随身行李损失等,并提供24小时电话热线支持及及时的境内救援服务。
  美亚保险上海分公司也推陈出新,再度更新了其AIG Travel Assist系列旅行产品。新产品包含了旅行中的意外身故、医药补偿、24小时救援服务、身故遗体送返、旅行者随身财产、旅行证件遗失、旅程出误、旅程缩短、个人责任、每日住院现金津贴、慰问探访费用补偿、留学学业中断费用补偿等多项全方位的保障项目,同时还将旅行中遭遇的“恐怖袭击”也列入保障范围,最高赔偿金额为60万人民币。目前,上海已有30多家出境旅行社与美亚保险进行合作,2006年有六万多人次的上海出境旅行者获得美亚保险“万国游踪”的国际旅游保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