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由于有着环保、健康、无害的特点,无公害蔬菜被誉为蔬菜市场的“新贵”。但是记者近日走访了宁夏部分蔬菜生产基地、加工销售企业和商家后发现,由于品牌建设不到位、成本居高不下、市场接受度低,无公害蔬菜正遭遇生存危机。
价格危机:无公害蔬菜产业良性发展的绊脚石
迅猛的扩张使无公害蔬菜脱去了高价的光环,价格的下跌使生产企业的利润迅速下降,农民的负担增大。在有着八万亩无公害蔬菜的中卫市,农民吴丽焦急地告诉记者:“投入很大,又不让打农药,种子还贵。贷款四五万元搞无公害蔬菜,每年还利息就得四五千元。但是自去年以来无公害蔬菜价格下跌了30%多,现在看来没三年收不回成本。”
三年来,宁夏经过认证的无公害基地已达到680个、900多万亩,其中大部分都用于蔬菜生产,质量虽然上去了,但是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菜价还是随行就市,发展趋势堪忧。
由于利润偏低,部分经销商开始打算放弃经销无公害蔬菜。一位蔬菜老板告诉记者,在国内不少大中城市,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利润最低也比普通蔬菜高出一倍多,部分甚至达到四倍。但是记者在银川不少超市发现,无公害蔬菜的售价依然维持低价位,有些销售点竟然把价格降低到与普通蔬菜一样的价格来吸引顾客。
信任危机:削弱了无公害蔬菜发展后劲
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企业,现在都把无公害蔬菜生存危机的责任推向消费者。因为很多消费者不愿意消费高价的无公害蔬菜。可是据很多消费者反映,“现在根本不敢相信各种各样的认证,无公害蔬菜又没有第三方监督,即使贴上无公害的商标,我们也不太敢相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无公害蔬菜难以形成市场规模的根源并非消费观念差距,无公害蔬菜从生产到销售存在很多漏洞,很多消费者不知道什么是无公害蔬菜、在哪里能消费到无公害蔬菜、无公害蔬菜到底应该是个什么价等等。
同时,无公害蔬菜至今无法像奶产品那样建立一系列大品牌,高端产品遭遇粗放经营。银川市老大楼蔬菜区负责人董玲告诉记者,2007年1月宁夏要求所有无公害蔬菜都贴统一标志,而且对购买标志的农户实行优惠,但是现在贴标率极低。目前,宁夏无公害蔬菜基地规模已经成型,但是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更是难以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立足。
此外,无公害蔬菜定价随行就市,不能合理引导消费市场。无公害蔬菜的价格制定,是每周甚至每天派遣专人去银川市其它大型超市和蔬菜批发市场采价,然后根据市场行情随时调整菜价,无公害蔬菜逃脱不了“随行就市”的命运。而降低价格,不一定会刺激消费,反而会带来疑问:价格这么低?那还是不是无公害?是否普通蔬菜冒充的?
另一方面,无公害蔬菜与普通蔬菜随意混杂,无法锁定消费群。在新华百货超市100多种蔬菜中,只有十几种无公害蔬菜混杂其中,根本不设立无公害蔬菜专区,普通消费者没有办法区分无公害蔬菜或是普通蔬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部分能够消费得起的顾客抱怨:不设专区、蔬菜包装上又没有标示,这样的蔬菜能是无公害蔬菜吗?是不是产品本身就不合格?现在,无公害蔬菜销售怎么这么不规范?
进入寻常百姓餐桌:产供销关系还需理顺
据银川市农牧局介绍,无公害蔬菜得到普通市民的认同和消费,还必须把价格降低到消费者能接受的程度,许多消费者反映,无公害蔬菜可以比普通蔬菜价格高一点,但是不能太高。
宁夏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樊健民认为,近来全国发展无公害蔬菜的面积急速增长,再不理顺各种关系,生存危机将继续扩大化,要想化解,必须从几方面着手。
一、
减少环节。以前必须通过生产、流通、销售三个环节,牵涉农业、商务和工商三个部门,一方面造成政府部门管理混乱,另一方面蔬菜配送中心或者销售部门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会把很多家生产商的蔬菜混在一起,造成无法区分。
二、
认证要规范,而且是越多越好,增加消费者挑选的余地。根据以往无公害蔬菜销售点的情况来看,由于经过认证的蔬菜种类少,而且数量也受限制,从感官上来看,还不如普通蔬菜,无法吸引消费者,造成销售商利润下降。
三、
增强品牌意识。生产者要转变思路,一定要在产品上贴“无公害标志”,详细标明产地、蔬菜生长情况,消除信任危机。如果品牌不树立,价格上不去,最终导致无公害蔬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