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江苏采访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年多前,农历鸡年除夕的前一天,当辛辛苦苦劳累了一年的中国人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准备欢欢喜喜地迎接狗年时,地处江南小镇的江阴市申港镇德玛斯特钻具有限公司却迎来了一位鼎鼎大名的不速之客——全球最大石油管材制造商、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格兰特公司主席兼总裁。 洋总裁不合“时宜”的到访,道出了格兰特公司对江阴这家小企业的渴望。“实际上在他到来之前,他手下的人已先后来过三次,均无功而返,这回大老板不得不亲自出马。”德玛斯特钻具公司董事长郑银良说,“他们三番五次到来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我们的核心技术,为了这项技术,他们宁愿以我们投入的七倍甚至九倍来收购企业。” 国内外的不少同行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打德玛斯特钻具公司的主意,可老板郑银良却并不想拿起专利保护的武器。“在专利保护不力的情况下,申请专利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将技术拱手让人,在这方面我们已吃过太多的苦头了。”郑银良无奈地叹息道。
歪打正着
说起德玛斯特钻具公司的核心技术,还有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德玛斯特钻具公司的母厂是1998年成立的江阴市银惠塑钢厂,是专为解决残疾人就业而兴办的福利企业,主要产品是为天津无缝钢管厂配套的,用于石油行业的油井管用钢塑保护帽、套管接箍和油套管。 郑银良等一直谋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突破技术上的“瓶颈”,郑银良决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于是主动与西安一家在国内石油行业较有影响的研究机构洽谈技术转让事宜。由于种种原因,技术转让最终没有实现,但这家研究所一位院士的一番闲谈却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院士说,油井钻杆科技含量高,国内外尚没有成熟的技术工艺,如果谁突破了钻杆的“镦粗”工艺,谁就站在了世界技术的制高点。 “我能解决这个问题。”跟随郑银良参与谈判的技术员肖天甫大胆地说。 “你能解决?你要是能解决,你岂不是可以当院士了吗!”面对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子,院士一脸的不屑。 不仅这位院士不信,石油行业的一位技术权威也不信:“我搞了20多年了也没搞成,你肖天甫若是能搞成,我来替你申报院士。” 虽然肖天甫没有真的申报院士,但他确实把这一技术攻克了。据德玛斯特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吕建春介绍,石油钻杆每根长九米多,呈空心管状,为抵御钻井过程中泥浆喷涌产生的巨大压力,每根钻杆的接头部分需要呈缓坡状逐渐加厚(术语为镦粗),这一逐渐加厚的过渡区长度越短,钻杆管壁逐渐加厚的坡度就越陡,当泥浆在管内高速喷流的时候,就会像河流拐弯时一样产生更大的冲击力,从而成为整根钻杆的薄弱环节。美国格兰特公司生产的石油钻杆过渡区长九厘米,这也是15年来全世界的最好水平;而德玛斯特钻杆的过渡区可达到13厘米,使得管壁逐渐加厚的过程相对更加平缓,降低了钻杆穿孔的比率。 郑银良介绍说,肖天甫虽只是高中毕业,但他聪明好学,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极强,加之他近年来不断到国内外大企业参观考察,无论是眼界,还是技术,都非一般技术人员能比。“有一次,肖天甫到天津无缝钢管厂参观,全是先进的美国设备。转了一圈后,肖天甫突然说,这套设备可能有几个问题。陪同人员大吃一惊,肖天甫说出的问题果然存在。”谈起肖天甫,郑银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小企业攻克了钻杆技术的世界性难题,但怎样才能让人家相信呢?他们四处游说,请人家免费试用。结果,中石油在新疆克拉玛依打了一口油井,深3200米,按常规允许钻探过程中刺穿七根钻杆,而德玛斯特的产品一根都没有刺穿。在加拿大,德玛斯特公司的钻杆同样优于世界其它著名公司的产品,一举震惊了国际石油界。
郑老板的烦恼
郑银良告诉记者,自2005年11月全面投产以来,德玛斯特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订单现已订到了2007年底,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可达25亿元,成为全球陆上油田钻杆第一制造商。他们的产品除优先满足国内油田外,还大量出口加拿大、美国,每吨售价从2.2万元一路升高到4.6万元。 据可靠消息透露,德玛斯特公司现在一天的利润就高达300多万元!如此优厚的“蛋糕”怎能不令世界巨头垂涎三尺!继美国格兰特公司前来洽谈收购之后,在世界无缝钢管排名第一的法国瓦卢瑞克·曼内斯曼公司又接踵而至,想要控股德玛斯特。就在记者在德玛斯特钻具公司采访时,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一直进出不断。“只要我肯让股份,我每天坐在家里数美元都来不及,”郑银良说,“但我不能这样做。在这个行业,跨国公司已垄断了20多年,我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终于有了核心技术,怎肯拱手相让!” 领先的技术,给郑银良带来了滚滚的财源,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如何确保企业核心技术的安全。“尽管我们做事很低调,不事张扬,可核心技术还是存在不安全隐患。”郑银良说,“有一次市里开高新技术产业会,组织代表到我们厂参观。结果会散不久,仅小小的江阴市就陡然冒出了四家同类型企业。为了能偷到核心技术,国内一些企业不惜以各种名目包括假身份来厂里拍照、打探情况。为了挖人,有的企业甚至开出了‘起步费’100万元的条件,即只要技术人员肯出来与挖人方洽谈跳槽之事,就向他支付100万元。” 为什么不通过申请专利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呢?面对记者的问题,郑银良连连摇头:“我们曾申请过专利,可申请的结果不仅没有保护自己的技术,反而出卖了自己的技术。比如,我国石油套管接箍技术长期沿用内钢外塑法,我们于上世纪末改为外钢内塑并申请专利后,全国的套管接箍先后都改为外钢内塑,却没有一家企业向我们要求过专利许可,更有甚者,有的还用仿冒来的东西申请了新的专利。” 郑银良说,按照法律规定,必须在申报材料中对专利内容作详细的描述,也就是说,一旦申请专利,就必须公开这项创新技术的核心内容。虽然从理论上说,申报了专利就受《专利法》的保护,但是一些企业不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却热衷于仿冒、盗窃别人的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特别是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情况下,创新企业投巨资获得的成果很可能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土办法能否奏效?
在不敢申请专利保护的情况下,郑银良只好求助土办法。 对工人的土办法首先是将核心的镦粗车间设置为保密车间。这一车间工人的工作服特制为醒目的大红色,除本车间人员外,任何人不得进入这一车间。其次是与镦粗车间的工人签订保密协议,任何人不得泄露工作情况,2005年还为此给每人发放了1000元保密费。对核心技术人员的土办法是既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更要物质留人。谈起如何物质留人,郑银良不肯透露细节,只是表示“该有的让他们都有”。 从目前的情况看,郑银良的土办法还是有效的,至少到现在还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但是,“现在没问题,不等于以后也没问题,”江阴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赵拾如说,“最大的隐患不在工人,而是在骨干的科技人员,一旦有人抵挡不住巨大物质利益的诱惑选择跳槽,而企业又没有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很可能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有苦说不出。”赵拾如的担心,也恰恰是郑银良的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