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财政改革:走出“买税”怪圈
    2006-12-19    本报记者:段羡菊 于磊焰 谭剑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
    “买税”,亦称“引税”“协税”。简单地说就是乡镇政府“打折”向外地老板买税。在中西部许多地区,买税已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折扣一般为五折。这种扭曲的经济交易造成基层财政数据严重失真,注水“政绩”盛行;同时也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为少数人腐败提供了空间。
    调查显示,买税已成为部分中西部县乡财政一大乱源。由于能得到现实的短期利益,买税对一些地方官员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明知其危害巨大,却依然要这么做。基层有人将它比为“鸦片税收”,“不吃不行,吃了更不行”。
    从依靠买税实现“高速增长”到严格杜绝虚假,湖南省望城县的“自我革命”体现了一种“壮士断腕”的决心,他们在县乡财政体制上的探索,对于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实事求是精神的确立,具有可贵的借鉴意义。

    又到年尾。湖南省望城县靖港镇干部廖国武不用再像往年一样,整天跑长沙找老板买税,为完成财税任务作最后冲刺。新推行的县乡财政改革让他和其他基层干部得以“解脱”。廖国武说,现在终于有时间来尽自己的本分,回归“乡官”本色。

制止买税:一个农业乡的地税任务由120万元降为一万元

    2006年3月17日,望城县财税会议向全县宣布了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是,“严禁乡镇与县级之间和乡镇与乡镇之间相互引进税收,一经发现,所引税额将全部划转为县级收入,并按引税额的30%对引税乡镇进行处罚。”参与引税的税收专管员和乡镇协税人员将被依法依规从严从重处理。
    “这意味着买税在望城县成为历史。”廖国武说。据了解,由于毗邻长沙市,在买税盛行时,望城的许多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往长沙跑,主要是找建筑老板谈买税。“买的多是地税收入中的建筑安装税。从乡镇党委书记到一般干部都有任务,并与奖惩挂钩。”廖国武说,买税能够“完成”财税任务,还有“政绩”,使得一些乡镇干部没有心思琢磨经济发展。买税要返还建筑老板一般五成的回扣,但缴税却一分钱不能少,亏空只能以镇乡政府向县财政借款的形式“挂账”,财政风险由乡镇转嫁到了县。买税之中发生的接待、交通及支付给对方的回扣等,都是“暗箱操作”,难以监管。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中部县乡财政收入非常规“高速”增长的背后,都晃动着买税的影子。近五年,望城县地方财政增长约35%,已经难以为继。“税收秩序全都乱了,你挖我的、我挖你的,数字越来越好看,成本越来越高,可用财力却越来越少。而支出是刚性的,风险越来越大,甚至有可能导致财政瘫痪。”2005年底担任县委书记的罗衡宁说起买税之害,充满危机感。
    “向历史开刀,向自己革命。”望城人这样形容这场改革。改革第一步就是弄清各乡镇的实际税源。导致乡镇干部买税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县政府下达的税收任务不符合实际。传统的税收任务,都是“基数加增长”模式,任务超出税源,乡镇干部就去买税,反过来又抬高了任务基数。如果不继续买税,财政增长的目标和任务就难以完成。天长日久,买税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今年推行了县乡财政改革后,县地税局将各乡镇2005年从外面买来的税相减,得出本地产生的实际税收,以此为2006年征税基数下达征求乡镇政府意见。乡镇政府上门找纳税企业核实税源上报后,县政府最终据实下达税收任务。靖港镇是位于洞庭湖区的一个农业乡,工商税源少,2005年地税任务为120万元。经过核实,2006年县里仅下达一万元的地税任务。据介绍,今年望城县财政下达给乡镇的地税任务为1620万元,按同一口径统计,去年为7000多万元。

外面的税不准买,本地的税要“颗粒归仓”

    望城县政府规定,如果被买税的乡镇“护税”不力,没有及时发现和报告,同样会被县政府取消乡镇财税征管工作先进评选资格,并追查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人责任。过去,设在乡镇的地税分局都可以开建筑安装税票,漏洞大;今年,望城县规定,开票的权力上收到县地税局,税票填制时必须准确填写建设项目所在的乡镇。
    过去,望城县一方面买税风盛行,一方面偷税风厉害。偷税风盛行的因素之一,是收税归税务部门,稽查也归税务部门,自己查自己难。有鉴于此,望城县成立依法治税办公室,由财政、国税、地税和税侦四家联合组成。“你老板再有通天的本领,能摆平这么多科局吗?”分管财政的副县长谢进说。
    长沙市地税部门从2006年起规定按项目所在地收税,而不是按公司注册所在地。这为望城改革创造了条件。因为靠近长沙,望城的房地产发展很快。为了保护建筑安装税不被别人“买”走,望城将基建税收入作为县乡共享税收。县里成立县基建税收征管办,乡镇按建筑项目建立台账,派专人跟踪管理,根据工程进度和销售情况及时催缴入库。
    对于各乡镇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属地征收“颗粒归仓”。望城县各乡镇按县政府要求统一成立税收征管协调领导小组,由乡镇财办、财政所全体人员、国地两税专管员和其他协税人员组成。“因为不买税,改革后我们有精力有能力捍卫自己的税收不外流。”谢进说。
    望城还推行“超收分成、短收分担、分税分享”的县乡财政分配体制,调动了乡镇抓收理财的积极性,特别是培植后续财源的积极性。靖港镇人大主任、党委副书记廖国武对记者说:“乡镇有利可图,有账可算。”2005年靖港镇完成地税574万元,与县里分成后亏50万元。今年,靖港镇由县政府下达的财税任务,除地税一万元外,还有国税10万元,基建税收10万元,预计全年超收分成可达30万元。“对市县来说,30万元算小数字,但像我们这样的困难乡镇,30万元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新的财政体制鼓励乡镇干部培植税源,不搞短期行为。望城县国税局朱浩光副局长感觉到一个明显的变化:今年乡镇干部带企业到国税局来办证的多了,以前很少;企业纳税登记规定七天,现在很多乡镇干部请求一天办完。

新体制“把鬼变成人”

    2006年初,望城县人大审计政府通过的全年财政总收入目标为8.5亿元,比上年增长近9000万元,力争突破九亿元。望城改革最大的风险就是,如果财政收入垮下来,县委、县政府不但难以向上级交代,也无法向全县人民交代。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望城县制止买税、拧干“水分”后,财政收入并没有出现开始担心的滑坡。前11个月,望城县财政增长比去年同期超过20%,尽管比全市财政增幅低10来个点,但九亿元的收入目标预计可以实现。
    财政收入的增长,自然与望城靠近省会城郊、发展较快有关,然而最直接的原因,则是收入“含金量”大大提高了。谢进说,以前乡镇收一亿元的地税收入,扣去50%的买税成本,只余下一半的可用财力。现在的地税收入,全是“真金白银”。望城县今年基建税收任务是8000万元,比往年多5000多万元。由于征管措施到位,今年前九个月就已收上来6000多万元,而去年全年实收只有2000多万元。
    望城县政协的调研报告预测,如果今年全年实际财政总收入达到8.5亿元的规模,县乡两级可用财力将比去年增加8339万元,县对乡镇让利与去年同比,可增加4585万元。县乡两级财力都有明显增加。
    从买税中解脱出来的乡镇干部,情不自禁地高喊县委、县政府“万岁”。黄金乡乡长刘金泽告诉记者,原来乡干部夹个包,到处找老板买税,美其名曰抓“无烟工业”。新体制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带动乡镇工作重心转移。大家由原来抓数字到现在抓质量,各乡镇都在转变。“乡镇不得不静下心来抓项目的启动、财源的培植和收入的增长点。”
    “不搞买税,对我个人是一种解脱。”廖国武对记者说,以前一年到头外出跟建筑老板谈判,几乎没时间去抓正常工作,跟老百姓和基层干部也疏远了。“今年与去年工作截然不同。”他把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和税收征管上,感觉自己重新回归了乡镇干部的角色。
    “这次改革产生了一个好的体制,旧体制把人变成‘鬼’,新体制把‘鬼’变成人,这就是我的感觉。”县地税局副局长宋绍斌笑着对记者说。
    望城的改革者展现了他们的勇气与智慧。县财政局局长姚建刚对记者说,尽管望城的改革距科学理顺县乡财权、事权的改革目标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但改革试行一年,已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一些县乡干部告诉记者,制止买税,把实事求是的风气找回来了,这是望城改革最大的收获。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