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根廷生活久了,很多人难免会染上泡咖啡馆的雅兴。早晨起来,坐进临街一家斑驳墙壁上挂满老电影海报的老旧咖啡小馆,叫上一杯意式拿铁,翻上几页报纸,一天的生活才算真正开始。 布宜诺斯艾利斯,南美浪漫之都。如同很多欧洲城市一样,这里的咖啡馆遍布大街小巷。有些古老的咖啡馆历史长达百年,至今沿袭手工研磨冲泡的传统,在时间的滚滚洪流中如同屹立的小岛,坚守着这座城市的格调。 在这个移民国家,意大利和西班牙裔人占多数。两百年前,他们的祖先怀揣梦想背井离乡来到布市,一个混乱、繁忙、荒芜凄凉却又生机盎然之地,在为生活打拼一天之后,聚在街角的咖啡馆里相互慰藉化解乡愁。 卡丽娜·拉盖尔,西班牙后裔,5岁时父母移民到此,很小就跟随父亲光顾科连恩特斯大街的黑猫咖啡馆。冰凉的苏打水,牛奶泡沫咖啡,金黄的酥脆牛角,还有父亲晨光映照下的微笑,至今仍是她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如今的拉盖尔已89岁高龄,那家装满记忆的老字号仍在经营。每天早晨,她都会体面如参加教堂礼拜般走进这家咖啡馆,细品慢饮中重温过去的美好。这一习惯,她已经保持了30年。 阿根廷人确实爱去咖啡馆,哪怕只是在那里发呆。对于这一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惯,阿根廷国宝级咖啡品鉴师阿娜莉亚·阿尔瓦雷斯这样解释:“我们阿根廷人不见得真的爱喝咖啡,更多只是出于一种承袭自父辈移民的文化习惯,或是一种情感上的依赖。” 一直以来,咖啡馆是阿根廷社会重要的社交纽带,维系着人们或大或小或亲或疏的圈子交往。“一起喝杯咖啡”,是这里最常用的社交用语,它表达的是一种主动接近的善意。一次有利可图的商机,一段初次邂逅的姻缘,或朋友间一场亟待化解的误会,都可能隐藏在“一起喝杯咖啡”之下。 咖啡馆,曾经是阿根廷艺术和知性的集散地。托尔托尼咖啡馆,探戈歌王卡洛斯·加德尔曾多次献唱,爱因斯坦曾于此会友;拉皮耶拉咖啡馆,阿根廷文豪博尔赫斯常来读报;英国咖啡馆,埃内斯托·萨巴托在这里完成了《英雄与坟墓》的部分章节……如今他们绝大多数已成为墙上供人追忆的老照片。 咖啡馆,也是阿根廷历史的见证者。其中不少虽已遁入过往尘埃,大名却永远与历史事件绑定在一起。始建于1799年的卡达兰内斯咖啡厅曾是抗议西班牙殖民总督的聚会场所,更见证了1810年五月革命。上世纪30年代,阿根廷遭遇军人独裁,米特雷大街的拉赫尔维蒂咖啡馆是新闻记者开展笔战的堡垒;到了50年代,经济繁荣带来歌舞升平,咖啡馆兼职小剧场,穿插上演小话剧和探戈舞剧;60年代,它汇聚了文人骚客高谈阔论。 布市目前有超过3000家咖啡馆,其中百岁以上老字号70多家。它们,或装饰精美格调现代如“马丁内斯”,或设施陈旧古韵犹存似“托尔托尼”,都是阿根廷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和润滑剂。为这舌尖上的传统,布市政府去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想让当地咖啡文化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过,近些年随着星巴克等“连锁消费咖啡”不断扩张,阿根廷传统咖啡馆遭遇了生存危机。布市一些如“伦敦城”和“36号台球”这样的名咖啡馆难以维持,被利多的药房和比萨饼店取代。布市政府1998年专门成立“卓越咖啡馆保护和推广委员会”,将75家老式咖啡馆列入“经典咖啡馆名录”。它们遂成为重点推荐的文化旅游景点,每年还可获一笔修缮和维护款,但须保持传统的社会形象、建筑样式和装饰风格。 对于阿根廷传统咖啡馆能否在“快咖啡”的时代继续生存下去,咖啡品鉴师阿娜莉亚·阿尔瓦雷斯说:“这个我不太确定。可以确定的是,阿根廷人可以不喝咖啡,但绝不能没有咖啡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