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钱理财观念”不仅在互联网上蔚然成风,其对于产业资本也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最直观的显示就是上市公司海量闲置资金已经或正在谋划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如果按照投资计划的上限来计算,今年以来共有约1300亿元的资金洽购理财产品,其中的绝大多数准备投向银行理财产品,且大部分资金为募集资金。
不过,如此大规模的闲置资金洽购银行理财产品对于银行来说可实际上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银行有望获得不菲的理财业务收入;另一方面,银行大量的对公存款将变身为理财产品,银行的实质性付息率显然将大幅度提高。如果按照上市银行目前接受度最高的半年期理财产品对应的定期存款利率来算,银行的付息率大致将从2.8%上升至4.8%左右(目前,上市公司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主要在4.5%-5%之间),涨幅约为70%;如果以活期存款利率为比较基准,则付息成本将成倍增长。
11天110亿元资金
洽购理财产品
昨日晚间,华夏幸福公告称,公司于8月11日召开的第五届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公司及控股子公司购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议案》。该公司表示,受行业资金利用周期性影响,为充分利用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短期暂时闲置的资金,进一步提高资金收益,公司决定利用自有资金购买银行提供的对公理财产品,至2014年12月31日前,适时实施累计发生总额不超过50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购买计划。
昨日与华夏幸福同样发布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信息的公司还包括金力泰、索菲亚、粤传媒、爱仕达、兆驰股份、三诺生物、亚盛集团,上述8家上市公司中的4家公司为首次宣布拟购买理财产品,新增投资额度上限达67.75亿元。
一天之内8家上市公司发布银行理财产品购买信息,这并不是罕见的小概率事件。事实上,今年以来,几乎每天都有数条关于拟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被披露出来。
据本报记者粗略统计,截至昨日,8月份新披露出来的投资计划的上限合计已经达到约110亿元。而如果从今年年初开始统计,上市公司共计披露了上限合计约1300亿元的购买计划。
其中,绝大多数的购买资金源于募集资金。例如,南山铝业7月4日晚间披露的二季度使用募集资金情况显示,拟在原不超过25亿元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额度的基础上,追加5.5亿元额度投资相关理财产品,这也意味着该公司理财金额已超过30亿元。
当然,投资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中,也不乏华夏幸福这类的自有资金的大手笔。对于购买理财产品,上市公司几乎无一例外地公告称,旨在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财务费用。“公司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投资理财产品,是在确保募投项目所需资金和募集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影响日常资金正常周转和募投项目的正常建设,并能降低公司的财务成本”。
“能够以大额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多数出自现金流比较宽裕的行业(例如房地产、高速路、快消行业等)或者是行业景气度暂时陷于低谷的行业(例如煤炭、外贸、服饰等)”,有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两类行业都有着比较强烈的现金管理需求;对于以募集资金进行理财的上市公司来说,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是其为数不多的合规选项之一,这也就解释了为何目前银行对公理财产品的需求突然井喷。”
银行资金成本
被动上升
“开始我们对于对公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需求还感到窃喜,但是如今发现很多客户是减少了短期存款甚至是活期存款来购买理财产品,因此就不敢对此过于乐观了”,一位股份制银行的分行对公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我们更担心的是,如果客户的资金流失到了别的银行用来购买理财产品,那就不仅仅是资金成本上升的问题了。”
上述人士的担心并不是银行业的个案,更为重要的是,银行开发的对公理财产品和对个人的理财产品有一些重要的不同点。
“由于募集资金特定属性的要求,上市公司挑选的对公理财产品通常是要求保本,也就是说,这一类的理财产品是“并表”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表内;而目前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多数都不保本,无须并表,其不能直说的好处是可以规避监管,实际上可以帮助银行完成一些制度框架以外的信贷投放,因此银行不太担心成本端的价格上升,毕竟有可以转嫁成本的资金需求端进行对接”,上述人士向本报记者介绍,“但是对公业务的理财产品往往十分透明,银行可以腾挪的余地不大,因此其性价比并没有个人理财产品那么高”。
记者注意到,如果按照上市银行目前接受度最高的半年期理财产品对应的定期存款利率来比较,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后,银行的付息率大致将从2.8%上升至4.8%左右,涨幅约为70%;如果以活期存款利率为比较基准,则付息成本将成倍增长。
此外,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大量的资金沉溺于虚拟经济会进一步导致实业回报率下滑。上市公司的资金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募集资金,其初衷应该都是支持实体产业快速发展,虽然提高资金效率的理由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能够找到更好的投资项目,实现资产收益率的提升,或许才是提高资本市场整体吸引力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