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份以来,基金子公司新发产品数量明显减少,我们向客户推荐项目时也是小心翼翼,尽量推荐有政府合作的低风险项目。”6月17日,上海一家财富管理第三方机构的理财经理汪翔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而据用益信托研究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4月底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下称“26号文”)后,基金子公司先是在半月内快发了一轮产品,随后便进入了业务快速收缩状态。5月中下旬至今的四周多时间里,每周新发产品数量大多只有5-6只,且发行规模也在震荡减少。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基金子公司近年野蛮扩张背后所隐藏的巨大风险已被逐渐认知,尤其是个别公司已曝出了兑付危机,不仅加剧了外界对基金子公司业务的忧虑,更是引起了行业内的反思。此时,“26号文”的出炉正好起了助推器的作用,使得这一行业决心“减速”,以待调整方向之后再出发。
新发产品数量减半
据用益信托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今年5月,基金子公司发行资管计划的数量合计31只,与4月份的39只相比,减少了20%。发行规模减少得更为明显,31只产品总发行金额为81.64亿元,而4月份约147亿元,下降幅度超过44%。
上述第三方机构理财经理也证实,5月以来,基金子公司新发项目减少了许多。他说,今年下半年,房地产、矿业类信托将面临兑付,从目前两行业的发展情况看,不排除有兑付危机出现,因此,作为第三方机构,现在不太愿意给客户再推荐信托产品。
而相对来说,基金子公司成立时间较晚,兑付危机集中爆发的可能性较小,虽然他们现在有心推荐,但可选标的不多,基金子公司急速收缩业务战线,寥寥几只新产品也仍是以房地产项目为主,且众多第三方机构争抢销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26号文”发布后的半个月,基金子公司曾猛发了一批产品,原因很简单,在市场对该政策还未高度重视,行业内主流业务方向还没有大幅调整之时,能做就赶快做。
数据显示,4月28日至6月1日的四个工作周,前两周基金子公司的新发产品数量为9只和13只,后两周就减少为5只和5只,进入6月份的第一周,也仅有6家基金子公司发行了6只产品。
对此,有业内人士评论称,自5月中下旬开始,“26号文”正式发挥作用,让基金子公司和市场越来越趋于谨慎。这段时间,大部分新发产品的投资周期都在缩短,年化收益率也比较平均,没有出现特别高收益的产品。
政策和风险促进转型
基金子公司业务“急刹车”与“26号文”有直接关系。
在信托监管政策下发“99号文”不久,证监会亦下发了“26号文”,在多项主要业务上给基金子公司戴上了枷锁,要求不得开展资金池业务,不得以专户一对多开展通道业务,约束投资范围,改变激励体制等。
对主动管理项目也明确了禁投慎投行业,“不得投资于高污染、高能耗等国家禁止投资的行业;审慎投资融资平台、房地产、矿业、产能过剩行业、影子银行业务等潜在风险隐患较高的领域”,直击基金子公司业务中占比几近八成的房地产类信托业务。
上海某次新基金公司总经理日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政策刚出台时,确实一时感到有些迷茫,但并不意外,从行业长远发展考虑,也是对的。只是对于新的发展路径,大家又陷入了摸索阶段,原来在制度红利下,业务复制很容易,应届毕业生都可以上手。
促使基金子公司减速的另一原因,是急剧扩张的背后,确实积聚了巨大的风险。日前,受光耀地产资金链告急的影响,“财通资产—光耀扬州全球候鸟度假地特定多个客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运作与收益兑付或受牵连,各家基金子公司也人人自危。
上交所公布的资管份额转让成交信息也表明投资者的担忧。今年4月以来,登陆上交所转让平台的基金子公司资管份额成交额就大幅增加,尤其是“26号文”发布后,不断被刷新纪录。5月29日,中信信诚旗下的京诚1号34期资管计划又达成了9.4亿元的交易额。总体上,5月份至今,基金子公司资管计划份额转让成交额已超过了18亿元。
不过,让基金子公司完全放下房地产类信托贷款业务也是不可能的,今年以来,该项业务占比仍然是主流。“只是在这个节骨眼儿,各家公司对项目的审核标准提高了,有风险的项目坚决不做,有小公司甚至已完全暂停。”华宸未来基金子公司的一位项目人员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