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10秒,一次、两次、三次、落槌!恭喜!成交!”微信群里的拍卖又拍出了一件艺术藏品。眼下,一种新型的拍卖形式“微信拍卖”在微信朋友圈悄然兴起,因其参与门槛低、方便快捷等优点吸引了不少网友参与其中。但与此同时,这种拍卖方式过度依托小圈子的特质也难免让人存疑。
艺术品拍卖 微信朋友圈里渐流行
2014年2月,微信拍卖平台“周周拍”正式上线,其中第三场“书画艺术品慈善拍卖”有48幅拍品上拍,均为文化中国艺术会馆的馆藏作品,其中一部分为第八届“中国企业教育百强”年度盛典书画大赛获奖作品。
如今,该平台已经连续举办了多期微信拍卖。据《南方日报》报道,该平台负责人高松表示,做这样一个平台是受海外拍卖行的启发,一些国外拍卖行允许电话和网络竞拍,让一些没有办法到现场的藏家也能参与拍卖。微信是目前最火的用户平台,在微信上拍卖的话,只要有网络就能参与其中,所以面对的是一个广大的用户群。
所谓微信拍卖即是在微信公共台,由拍卖方将拍品的信息和图片等上传到公共平台及朋友圈里,所有关注拍卖平台的客户,均有资格竞拍,藏家可以通过回复公众平台竞价,第一次竞拍的同时,要留下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否则竞拍无效。也可直接加入会员后竞拍,打电话竞拍同样有效。
事实上,微信拍卖的方式其实早在去年3
月就已出现,《城市画报》微信拍卖平台率先启动;同年4月,山东一酒行老板开始在微信拍卖进口葡萄酒。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如今,艺术圈公开的微信平台主要有“周周拍”“蔷薇拍卖”“艺麦微拍群”“阿特姐夫微信拍卖”等,这些平台皆依托了一定的线下资源并利用了线上推广的传播经验。
拍价“平民化” 竞拍者集中于“小圈子”
微信平台上的拍品价格都显示出“平民化”的特点。从无底价到几万元,最多不超过十万元,是“周周拍”目前的起拍价范围。高松介绍,从已经举办的四期拍卖来看,1000元至5000元左右的拍品最受欢迎。他还透露,目前平均每场参与人数达到上千人,但受藏家不能看到实物等因素影响,成交额还比较小,两场成交额加起来也就是几千万元。
在其他的微信拍卖平台上亦是如此。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在“阿特姐夫日夜场”微信群中,艺术品的成交均价在4200元左右,目前已经累计成交77万元。曾拍出最高纪录的“艺麦微拍”,也将大部分的拍品价格定位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之间。
此外,微信拍卖主要集中于小圈子,上拍的作品主要有无底价、小名家、较另类的特点。无底价起拍基本是从100元走起,小名家作品集中于年轻、无名气艺术家部分,而另类拍品即非常规意义的收藏品,注重的是收藏者的体验和参与感。
相关法规不足是“短板” 业界呼吁规范网拍
尽管如此,不少业内人士均认为,微信拍卖仅是“小圈子游戏”,难以成就“大气候”。据新民网报道,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主任刘双舟表示:“可能跟微博一样,流行一段时间就过去了,不会是持久的方式。”他还补充说,包括电商、微信拍卖在内的整个网络拍卖都只是实体拍卖的一个补充手段。
除此以外,还有人认为,微信是一个不错的工具,但它无法提供一个正规、完善的艺术品交易环境。微信目前还难以做到对交易数据进行跟踪和积累,微信的支付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交易风险。
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会长石金柱表示,如果停留在微信拍卖这个层面,只能让艺术拍品走向低端化、次品化。拍卖业属于特殊行业,要在工商局注册在案才能挂牌操作,价格也是在动态中产生的。正规拍卖前都是有预展、有专家进行把关,如果放到微信上拍卖,顾客买到假的怎么赎回?买个印刷的仿制的怎么办?拍卖还是要回归传统,发展太快了不是好现象。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在提案中呼吁:在市场规则不统一、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现状下,应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网络拍卖相关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