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结构性理财产品成银行揽存利器
最高收益唾手可得
2013-09-09   作者:袁君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分享到:
【字号

    当前,在结构性理财产品因产品设计复杂、最高预期收益实现难而广受诟病的同时,也有部分银行正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其产品设计极为简单,最高收益也是“唾手可得”。
  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银行推出这种“简单型”结构性理财产品,主要目的或为吸收存款。
  事实上,类似具有吸收存款功能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并非仅此一类。记者注意到,此前还有多家银行推出“双胞胎”产品,分别看涨和看跌同一个挂钩标的,以吸引不同理财客户。对此,专家表示这类产品表面上为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但银行有变相揽存的嫌疑。
  今年上半年,银行业存款大幅流失,而理财产品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率,或促成银行将结构性理财产品当作“揽存利器”的砝码。

  看涨看跌产品齐发

  理财产品如果不能达到预期最高收益,势必会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口碑,一旦最高与最低收益实现均衡,那么银行至少“功过相平”。由于今年黄金行情摇摆不定,后市走势难辨,多家银行曾同时发行了看多、看空两款“双胞胎”产品,无论金价涨跌,银行都只坐收手续费和佣金。但对投资者而言,一旦“选错了边”,收益相差甚大。
  如法兴银行(中国)于2013年5月22日同时起始发行两款人民币保本浮动收益型1.5年期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唯一的差别在于投资方向相反。看跌型产品规定若黄金的期末价格小于或等于其初始价格,到期时投资者将获得6.5%的年化收益率,若黄金的期末价格大于其初始价格投资者的到期收益率将为0。看涨型则正好相反。
  此外,汇丰银行(中国)也一直在推出保本浮动收益类投资产品 “汇汇通-结构性投资产品”。投资者根据当时的汇率市场情况和对汇率市场的看法,在交易日选择看涨挂钩汇率或看跌挂钩汇率,以及触发汇率和结算汇率,如果发生触发事件,则到期时以投资货币支付本金及票息;如果未发生触发事件,则到期时以投资货币支付本金,收益率为0。
  数家银行的理财经理表示,投资者往往不再满足于单纯地购买理财产品,而是希望了解产品内容后,购买符合自己判断的产品,“双胞胎”产品给了客户更多选择的方向。
  不过,有理财研究员并不这么认为,“银行同时发售看涨和看跌产品,官方说法是提供给投资者更多选择,但实际上我认为有吸收存款的嫌疑。这样银行拿到钱后很可能不是去炒作黄金了,不过银行的具体操作并不清楚,因为银行在这方面并不是很透明。”

  “伪结构性”产品设计简单

  其实,类似具有吸收存款功能的结构性理财品并非仅此一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有部分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几乎不存在不能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情况。某股份制银行发行的一款于2013年9月9日到期的产品,就是“简单型”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典型。
  该产品挂钩伦敦现货黄金价格,产品期限为32天。根据说明书,该成品提供100%本金安全,衍生品部分由银行通过掉期交易,投资于黄金衍生产品市场,根据挂钩标的的价格表现,理财产品的浮动理财收益为3.8%(年化)或0.5%(年化)。
  具体来说,如果在最终观察日(8月15日),如果挂钩标的最终价格小于或等于2000美元/盎司,则投资者可以拿到3.8%的最高预期年化收益;如果挂钩标的最终价格大于2000美元/盎司,则投资者只能获得0.5%的年化收益。
  记者查阅金价过往走势发现,该成品成立日(8月8日)伦敦现货黄金收盘价仅为1312.82美元/盎司,该价格要在短短一周时间里,向上突破2000美元,几乎不可能,这意味着3.8%的最高预期收益,对于投资者而言几乎是唾手可得。事实上,在该产品的最终观察日(8月15日),伦敦现货黄金报收于1365.6美元,投资者已经提前锁定最高收益。此前,该行还发行过多款该系列产品,也采用这种简单设计方式,产品期限一般在1~3个月左右。
  银行推出如此“简单另类”的理财产品,其真正意图不免让人生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该行相关发言部门询问情况,但对方以事务繁忙为由并未回复记者。
  随后,记者以投资者身份问询该行理财客户经理时,对方表示,“观察期内肯定不可能涨到2000美元/盎司,前几年都没有涨到这么高。这款产品上个月就已经出过几期,是一款保本的低风险型的理财产品,下个星期应该还会发售。6月以后,大家都觉得经济形势不稳定,所以买这种保本型产品的投资者比以前多了。”

  分析称大行理财品揽储作用大

  除上述股份行的产品外,某国有大行发行的部分挂钩黄金的结构性产品设计也类似,即在产品运行期间(通常40天左右),国际金价上涨不超过触发价格(通常价格较高),投资者将获得最高预期收益;当然,还有产品条款相反,即下跌不超过一个很低的触发价格,投资者获得高收益。除挂钩黄金的产品外,部分挂钩外汇的结构性产品也有同样的情况。
    对此,专业机构分析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种看起来就”简单“的产品,诸如这类黄金挂钩的结构性产品其最高预期收益率(通常在4%左右)与其他银行发行的同类产品(平均在6%左右)相比是要低不少,因而只能怀疑其是”伪结构性“产品,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揽存。”
  随着银行理财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吸引资金进入上,这或许是“双胞胎”型产品和“伪结构性”产品推出的根本原因。
  今年上半年,银行业存款大幅流失,特别是6月的“钱荒”直接暴露了银行的流动性压力。据普益财富统计,2013年1~6月,商业银行共发行21481款银行理财产品,同比增长33.73%,新发产品规模达到24.70万亿元,同比增长103.46%。
  此外,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跑过定期存款,或许促成银行将结构性理财产品当作“揽存利器”。关于理财产品对银行带来的吸储作用有多大,上述分析师向记者透露,“这得看产品发行的规模,上述股份行理财产品募集规模通常是5亿,其他有些股份制银行类似产品的募集规模通常为10亿,而上述国有大行该类产品的募集规模在几十亿到百亿,因此对大行来说,这种产品的揽储作用还是比较显著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部分银行让渡理财品剩余收益 能否打破刚兑 2013-09-04
· 央行锁长放短推高理财品长期收益 2013-08-20
· 理财品到期收益报喜不报忧 三成产品未披露收益 2013-08-20
· 外资行理财品盘点:南洋商行数量第一东亚保本 2013-08-12
· 结构性理财品表现堪忧 到期收益现滑铁卢 2013-07-3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