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研究机构银率网4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被称为“类信托”产品的基金子公司融资类产品势头强劲,8月以来就有超10款问世,且平均收益率达到10.45%,比信托产品高出1至2个百分点,成为高净值投资者的新宠,而背后的风险同样不可小觑。 去年底,首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获准成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不少基金子公司纷纷抢占“类信托”的通道业务,从资金募集到资金运用方向、收益分配方式,与信托都极为相似。在新秀的映衬下,信托产品收益率就显得没那么耀眼了:8月5日至11日信托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8.8%,较前周提高0.21个百分点,不及基金子公司融资类产品的表现。 为何二者的产品设计极为相似,但基金子公司却可以给投资者更高的回报?银率网分析师表示,究其原因,无非以下两点: 第一,基金子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融资市场开展“价格战”,压缩自身利润空间,更多地让利给投资者;第二,高收益对应高风险,基金子公司所投项目的风险性比信托公司的高,融资方愿意付出更高的融资成本。 银率网分析师认为,基金子公司的“玩法”十分危险,由于其初涉资管项目,没有历史业绩作为参考,风险概率无法判断;此外,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产品没有“刚性兑付”保障,这从基金子公司的注册资本就可以判断,目前基金公司子公司的注册资本很少有超过五千万的,一旦项目发生兑付风险,基金子公司根本无法承担。 由于上述原因,银率网分析师提醒投资者在投资“类信托”产品时,千万不要只参考预期收益率,还要综合考虑项目情况和发行公司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