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公募业务的停滞不前,基金子公司业务如火如荼。日前,就在市场猜测子公司审批收紧之际,管理层三天之内连批四家基金子公司成立,这样算下来,基金子公司总数量已经达到41家,规模也在短期内迅速翻番。不过,人才流动、刚性兑付以及防火墙等,都是子公司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子公司三天成立四家
日前,来自富国基金的消息证实,富国基金已获得证监会批准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名称为“富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注册地为上海,业务范围为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以及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目前,富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办理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
与此同时,国投瑞银、长城、天治三家基金公司旗下子公司也获批成立。其中,国投瑞银基金(博客,微博)子公司为国投瑞银资本管理公司,为国投瑞银基金全资子公司。而长城、天治基金的子公司名称分别为长城嘉信资产管理公司、天治资产管理公司。据了解,长城嘉信的股东中有信托公司参股,长城基金持股78%,北方国际信托持股22%;北方国际信托同时也是长城基金的股东。
这样算下来,基金子公司总数量已经达到41家。资料显示,基金子公司从去年下半年开闸以来,不到一年时间,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
资产规模短期翻倍
公开披露数显示据,截至今年4月底,证监会批准了34家基金子公司,其中有19家已经开展了业务,管理资产总规模超过600亿元。按照这样计算,平均每家公司资产管理规模超过30亿元。以万家基金子公司为例,成立时间不长其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这也被业界艳羡不已。
而到了今年6月底,证监会核准设立的38家子公司中,管理账户已经达到368个,管理资产规模达到1500亿元。也就是说,在两个月之后,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已经翻倍。从另一个数据来看,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约占基金公司非公募业务的16%,其发展可谓迅猛。
不过,这样的翻倍神话还在持续。来自业界流传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基金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甚至有人大胆预测,今年底该数据很可能会超过6000亿元。
三大隐忧引起业界关注
但是,就在基金子公司迅猛发展的同时,其暴露的隐忧也在引起市场关注。
首先,刚性兑付。根据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基金子公司业务主要采用“类信托”模式,其刚性兑付基本成为客户需求。相对于3000亿元的最新资产管理规模,目前41家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金仅为14.8亿元,撑起了200多倍的资产规模,万一刚性兑付成为现实,那基金子公司面临的风险不敢想象。而在41家子公司中,注册资本金2000万元的达到22家。
其次,人才流失。基金子公司的集中成立,直接造成相关人才的供需失衡,尤其是熟悉信托模式流程的人才,更是市场里的“香饽饽”。就在近期,在公司高管出现调整的同时,博时旗下子公司也出现动荡。有消息显示,博时资本成立不到3个月时间,期间发行近20只产品,规模超过50亿元,但自6月以来业务暂时进入停滞期,甚至出现人员辞职现象。对此,博时相关人士昨日表示,博时资本的业务从未陷入停滞,只是近期在研究战略调整。无独有偶,坊间更是爆出猛料,成立时间不长的红塔红土基金公司,其子公司团队被嘉实资本一锅端,只剩下少数几个人留守,其相关业务也已基本停滞,尽管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但人员流动已是事实。
最后,防火墙。自从成立开始,基金子公司就与母公司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中间既包括人员安排,又有相关业务的剥离问题。就在上述最新成立的四家子公司中,长城嘉信资产、国投瑞银资本的总经理分别是余骏、盛斌,目前均为母公司的副总经理,而富国、天治基金子公司的法人代表分别为林志松、赵玉彪,林志松为富国基金副总经理,赵玉彪为天治基金总经理。而在不久前,博时原基金经理马乐爆出老鼠仓一案,甚至爆出与公司专户仓位一致的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