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美国视觉特效公司Rhythm&Hues(以下简称R&H)申请破产保护引起了很多人的疑问。 先看看一些让人惊叹的背景:R&H制作的《少年派》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同样的奖项这家公司之前拿到过两次;手头还有多个订单,包括了华纳兄弟的《300》、《第七子》、20世纪福克斯的《波西?杰克逊2》以及环球的《僵尸警局》;最近几年特效已经是电影行业必备品,而R&H是全球最顶尖的特效公司之一。 不缺订单,也不缺奖,行业需求持续增长,又处在行业领先的位置,这种公司通常很难和破产这样的境遇联系在一起。难道这不应该是一个大赚特赚的公司么? 视频特效行业的现实就是这么有电影效果——《少年派》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超过5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但这看起来和R&H没有太多关系。为什么会这样? 成本 特效制作是电影的重要支出之一,但特效公司的利润率并不高,因为特效制作成本通常都很高。一方面是人力,比如R&H为了《少年派》项目专门成立了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研发部门,其中1/3都是着名的物理和互联网方面的专家。另一方面来自重复开发——不同电影的效果通常需要特效公司重新开发新的软件,之前积累的开发资源很难重复利用。 现金流 R&H这次破产保护就是因为环球取消了新电影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的特效合同,而公司已经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和雇佣制作团队,导致公司没了现金流。电影制作周期很长,这使得特效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很大,经常因为某一个订单出现问题而断掉。 R&H遇到的是行业性问题,最近几年先后有CafeFX、Digital
Domain等知名的视觉特效公司倒闭或者破产保护。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公司的问题不是做不出好产品,而是败给了成本和现金流这些基础性的东西。 既然存在成本问题,又有这么好的产品,特效公司为什么不提高价格呢?其实提高价格的空间也并不是很大了。视觉特效已经是很多电影中最主要的成本之一,李安最近也公开表示视觉特效价格可以更便宜。 其实视觉特效并不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而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除了极少数顶尖的技术人才(这些人通常不会受雇于固定的公司),其他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大部分的视觉特效都是成百上千的特效师通过电脑手工制作出来的。 这导致了很多新的竞争者进入这个行业,比如广告公司和小型工作室。现在有很多特效公司实际上都在亏本接电影特效订单,一方面是保持现金流,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电影特效积累名声和技术,然后去做利润更丰厚的广告特效业务。 好莱坞的特效公司一直抱怨亚洲等国家的税收优惠策略抢走了它们的生意,但现实是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视觉特效公司理所当然要把业务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这和税收关系不大。 在电影的商业链条中,最核心的创意和艺术都产生于电影制作方,最核心的部分拿到最大的商业利益是个自然的结果。视觉特效公司只是配角,并无法主导电影产业,在经过了早期技术稀缺带来的好日子后,大部分视觉特效公司必须找到新的生存方式—尽快地将劳动密集型的部分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如果无法改变游戏规则,配角就只能以适应主角的方式生存,商业就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