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市场的连绵阴跌,国内投资者的信心备受煎熬。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海外投资者“淘金”A股市场的呼声却日渐高涨。
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吉姆·奥尼尔近日表示,对中国股市和行业“拾荒者”来说,现在可能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奥尼尔并不是第一个或唯一近期表示出对中国A股浓厚兴趣的外资机构高层。
事实上,知名资产管理公司富兰克林·邓普顿旗下新的A股基金(邓普顿中国机会基金)即将在11月底完成公开发售,并正式投入运作。据悉,该只产品的70%净资产将投向中国沪深A股市场。
兴趣与日俱增
近几个月来,伴随着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海外基金或相关金融投资机构对A股的兴趣却与日俱增。
即将带领团队管理一只全新A股产品的邓普顿新兴市场集团的首席执行官马克·莫比斯(Mark
Mobius)在声明中明确表示:“现在是投资中国A股的最好时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中国股票在这波市场整体下跌中都进行了估值调整,已经有一些质量非常好的公司显现估值诱惑。”在莫比斯看来,A股市场的中大型公司,如银行、保险、建筑材料和汽车行业等股票估值都很合理。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多位北美的基金经理处了解到,海外投资者把目光投向中国A股市场的时候,很多都集中在银行金融、消费,以及医疗制药类股票。
“中国A股市场经过这些年的高速扩容,已经诞生了两千多家上市公司,作为外部投资者来说,要了解所有公司几乎不可能。”美国Tocqueville基金经理黄一波对记者表示,最容易理解的是和中国经济息息相关的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况且现在中资银行股的估值非常诱人,此外消费类股票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和增长,也很容易引起海外投资人的兴趣。
擅长高频交易的投资研究专家Edgar
Perez也在近日对本报记者表示,尽管很多时候股市的走势和宏观经济并不直接挂钩,但不可否认中国经济的前景在于拉动消费,如果海外机构认同现在处于投资A股机遇,那么看多消费类股票的表现的确非常符合逻辑。
一位国内大型阳光私募的策略分析师向记者透露,近期有不少海外基金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中国的A股市场情况,有的已经在申请QFII额度,有的尚在考虑用其他办法迂回介入A股,“毕竟从全球市场范围来看,目前没有涨过的也只有中国的A股市场了。”
数家海外商业银行也对记者表示,最近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客户提出要拆借QFII额度,或成立ETF产品指数化投资A股,“如果需求急剧增加,我们一定会考虑申请扩容QFII额度。”
切实行动
各种渠道传来的信息都显示,全球范围内大部分海外基金投资机构都在关注中国A股的未来走势。但这种兴趣和关注是否能切实带来资本注入?海外基金的“看多”是否仅停留于口头上?这是投资者普遍关注的焦点。
瑞银证券在近期观点中指出,短期内可以看到海外资金来自一些海外主权财富基金和养老基金,但和周边市场比较,中国的QFII还有至少5倍的提升空间,若以当前资本流入的速度,达到相对合理的水平可能需要15年以上。
通常意义上,随着市场日益开放QFII审核,主动型资金会大量流入,被动型资金跟进流入,对市场存在正面助推作用。
然而,在今年10月新增外汇占款216亿元低于市场预期500亿元的前提下,瑞银证券研究部副主管兼首席证券策略分析师陈李认为,这表明海外资金并未大规模流入国内市场。
“从过去两轮QE政策资金流动的影响效果来看,在政策宣布后的五个月内,海外‘热钱’多多少少会逐渐进入国内市场,一般而言,在第三个月净流入的规模较大,不过,QE3宣布以来,并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陈李在报告中指出,人民币连续涨停甚至引发市场联想,可能是QE3之后,欧美市场的热钱实际在积极进入亚太新兴市场,囤积在中国香港,绕道通过QFII、地下钱庄等渠道进入内地金融市场。
另有驻纽约的美国ETF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由于外汇管制,海外投资者在中国内地市场的资金进出非常困难且手续繁琐,如果申请QFII额度,股票持仓有严格限制,额度在一定时间内闲置也会有风险,“这些对一般规模的海外ETF或共同基金都是束缚,毕竟面临客户压力,而只做长期价值投资的主权财富基金和海外大型养老基金则是更好的选择,因为他们必须从战略上配置A股,而且敞口占其自有资金的投资比例非常小。”该基金经理表示。
事实上,站在中国监管机构的角度上,欢迎的恰恰是具有长期配置A股需求的海外机构投资者,对于对冲基金依然采取限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