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田窑青花瓷器,创烧于17世纪初,中叶开始通过伊万里港输往海外,因此被称为伊万里青花。
2012年5月18日至8月15日,北京艺术博物馆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联合举办“百年远航:江户名瓷伊万里展”,共展出伊万里青花瓷器84件(套)。其中制作于17世纪60年代至18世纪20年代的青花瓷器26件(套),这些青花瓷器的生产年代正好处于中国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某些产品风格与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青花较为近似,因此极易产生混淆,令人较难辨识。本文将该展览中出现的此时期的伊万里青花瓷器,按器形加以分类,并对其与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的主要区别进行简要的归纳与分析。
青花盘
该展览中相当于清康熙时期的伊万里青花盘,共计13件。分为三种:一是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小盘;二是口径在30-40厘米之间的中盘;三是口径在40厘米以上的大盘。小盘均为弧腹,平底,圈足;口沿分圆形与葵花形两种;外底见有3-5个数量不等的支钉痕。中盘除了弧腹,还有折腹;口沿分圆形与菱花形两种;均为平底,圈足;外底见有2、4、7个数量不等的支钉痕。大盘均为敞口,折腹,平底,圈足;最大的一件口径达61.5厘米;外底见有4、5、6、11、27个数量不等的支钉痕。
中盘与小盘的盘面装饰,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一种是日式风格,如笺纸、鸟笼、鸣子飞鸟以及小憩的农夫等,画面构图严谨,绘画技法纤弱细腻,青花呈色清淡雅致,充分展现了日本柿右卫门样式的清丽之风,令人回味无穷。这类青花瓷器,除了外销,同时还供应国内市场,属于高档内销品。另一种是中国风格,如模仿中国明末清初所谓“转变期”风格的山水人物图;晚明开始流行的鹭鸟、雉兔、垂柳等花鸟图;体现中国古人追求长寿思想的汉体行书“寿”字纹;以及模仿中国瓷器款识而书写的“大明成化年制”帝王年号款、“富”字吉语款等等,无不体现了日本伊万里青花与中国景德镇窑青花产品之间相互交流而又彼此影响的密切关系。再有一种是欧洲风格,如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缩写标志
“VOC”字母的组合图案,便是散发着迷人异国情调的外销青花瓷的典型代表。
大盘的盘面装饰均为“芙蓉手”图案。所谓“芙蓉手”,是日本学者的称谓,指瓷器上所绘的图案形似一朵盛开的芙蓉花。欧洲则称“克拉克瓷”,是因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满载中国景德镇窑生产的这种青花瓷器的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被荷兰人截获,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卖时轰动整个欧洲上层社会,当时人们还不知晓它们的产地,便将其命名为“克拉克瓷”。展览中的这些“芙蓉手”青花大盘,盘面图案布局统一,均是按荷兰人的订货要求,设计为规则的几何空间,其中盘心主题内容各不相同,分别绘有花篮、花盆、花卉与鸟兽图案。盘的内壁则被分割为许多形状不同的区间,一般为八间十六格。每个区间内分别饰以相间、重复或连续的花鸟、花卉与水波等图案,从而形成布局满密、装饰华丽的繁缛之风。
上述日本伊万里青花盘与中国清康熙时期景德镇窑青花盘,造型虽然相似,但无论原料还是烧造工艺都存在许多不同之处。首先是原料上的差别,伊万里青花盘所使用的是日本有田地区开采的瓷土,其耐火度比景德镇原料低,因此在烧造时容易产生胎体变形或器底塌陷等现象。其次是烧造工艺上的差别,伊万里青花盘为了避免胎体变形或器底塌陷等毛病,采用了支钉支烧法,因此青花盘在烧成后,需要打掉支钉,从而留下了数量不等的支钉痕。如上述伊万里青花盘,无论小盘、中盘与大盘,盘底均见有支钉痕,其中以3、4、5、6、7个常见,也有2个、11个,甚或27个的。总的规律是,盘子的口径与底径越大,则支钉使用的数量越多,留下支钉痕的数量也越多。而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青花盘则完全不同,无论大盘、中盘还是小盘,盘子的底部均不见有支钉痕,而且胎体坚实,造型规整,没有变形或塌底等现象。由此可见,是否带有支钉痕便成为了伊万里青花盘与康熙青花盘的重要区别之一。
青花执壶
该展览中相当于清康熙时期的伊万里青花执壶,共计3件。由于实际功用不同,造型也各异。其一为仿欧洲粗陶器所制的大型啤酒壶,高22.2厘米,宽18.2厘米。造型为敞口,短粗颈,圆腹,圈足,无流,宽柄。柄上开孔,便于穿系。口沿一周绘缠枝花卉纹,腹部满绘牡丹花纹,器底满釉,足端露胎。其二为附金属盖的大型葡萄酒壶,高28.3厘米,宽15.2厘米。蒜头口,细长颈,圆腹,圈足,无流,宽柄。腹部三开光内分别绘山水、花鸟、人物图案。外底满釉,足端露胎。其三为带盖的咖啡壶,高28.3厘米,宽19厘米。敞口,长腹,近底渐放,阔底,造型稳重大方。腹部绘凤凰和牡丹纹。盖的一侧有一金属卡,以连接柄上的孔和锁。下部带有圆形出水孔,以便运往欧洲后再安装金属开关。底部略塌,露胎。
上述三种青花执壶,在欧洲使用时,往往还配有银质等金属盖。中国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青花执壶,也有类似制品,但仍以小型的茶壶数量最多,式样也是丰富多彩。总的特点是壶体、壶流与壶柄和谐统一,造型显得更加端庄典雅,精巧别致。
青花大盖碗
该展览中相当于清康熙时期的伊万里青花大盖碗,共计2套。其一为狮钮大盖碗,高29.4厘米,口径25.4厘米。造型为敞口,深腹,圈足。盖子口。碗底与盖内满釉,碗的足端露胎。器身绘以青花向日葵纹。其二为饼钮大盖碗,高26.2厘米,口径25.6厘米。造型为敞口,深腹,圈足,足端露胎。盖与碗腹整体绘以青花山水楼阁图,青花浓淡相宜,恰到好处。上述两套伊万里青花大盖碗的造型十分相似,只是盖钮与装饰的青花图案不同而已。
这种盖碗是外销青花瓷中的常见器型之一,具有与壶、瓶、罐、觚等同样的大型化倾向。中国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也生产此类外销青花瓷器。如2005年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屿头乡北侧碗礁1号沉船遗址出水的一件缠枝牡丹纹盖碗,造型为敞口,深腹,圈足。盖子口,顶为扁平式的钮扣形盖钮,碗底与盖内满釉。碗的足端露胎,足外壁制作成二层台式。二层台式底足为康熙青花所特有的一种修足方法,从而成为区别于伊万里青花瓷器的重要特点之一。
青花带托盘双耳汤碗
该展览中有1套相当于清康熙时期的伊万里青花带托双耳汤碗。总高12.4厘米,碗高11.4厘米,宽18.5厘米;托盘高3.6厘米,口径21厘米。碗敞口,深弧腹,圈足,带镂空的片状花形双耳;盖子口,弧壁,鸟形钮;托盘敞口,折腹,圈足,盘心凸起一圈,与碗底足大小相等,说明为一套器物。
汤碗是欧洲人在西餐中常用的餐具。此套餐具形式独特,应是仿欧洲代尔夫特陶器的造型。碗与托盘图案相同,均描绘身着中国服饰的庭院人物。这些人物在棕榈树的衬托下充满了异域风情。这种中外结合的装饰风格在中国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上也有较多表现。由于清康熙青花的胎体洁白细腻,釉质润泽莹亮,青花发色纯正艳丽,因此相比伊万里青花便显得更加精美别致一些。
青花带托盘茶杯
该展览中相当于清康熙时期的伊万里青花带托盘茶杯,计有2套。其一杯高4.5厘米,口径7.1厘米;托盘高2.5厘米,口径11.7厘米。杯敞口,深腹,圈足。托盘敞口,浅腹,圈足。杯外壁和托盘上描绘了在河边饮酒或喝茶的具有中国转变期绘画风格的山水人物图。其二杯高4.5厘米,口径7.4厘米;托盘高2.6厘米,口径11.8厘米。杯敞口,深腹,圈足。托盘敞口,浅腹,圈足。杯外壁和托盘上描绘了在河边垂钓及伫立桥面的具有中国转变期绘画风格的人物图。
上述两套伊万里青花带托盘茶杯,造型与底款完全一致。它们的口沿部位还涂有酱釉,也称酱口或紫口,是清康熙时期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上较为常见的装饰工艺技法之一。另外,它们的纹饰图案及底款也都具有浓郁的中国情调。特别是圈足内所书“宣明年制”款,显然就是“宣德”的“宣”与“大明”的“明”组合之意。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青花多有仿写明代“大明宣德年制”款的,与这两套伊万里青花瓷器相比,清康熙青花仍具有发色层次丰富、艳丽,绘画技法纯熟、老到,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等优点。
青花髭盆
该展览中有1件相当于清康熙时期的伊万里青花髭盆,高7.8厘米,口径27.3厘米。盆的口沿处置有一个向内凹弧的缺口,正对缺口上方开有两个圆孔,以便系挂之用。内底中间饰伫立的太湖石,两侧衬以花卉及石榴纹,宽沿部位绘牡丹纹。外壁绘山水楼阁图,布局疏朗,画面简洁。髭盆,是日本学者的称谓。在欧洲最初是用作剃须或放血的器皿,因此也称剃须盘。后来也被挂在墙上作为宫室的装饰品。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也曾按照欧洲订单烧制过同样造型的青花瓷器,虽然同为外销品,但二者却有着显著的区别,即清康熙青花的器底没有支钉痕,而这件伊万里青花髭盆的外底圈足内明显留有两个支钉支烧过的痕迹。
青花军持
该展览中有1件相当于清康熙时期的伊万里青花军持,高19.8厘米,宽18.2厘米。口沿外翻呈喇叭形,直颈粗短,鼓腹,平底圈足。腹部一侧置半截葫芦形流,形状夸张。颈部饰欧洲人喜爱的郁金香图案,腹部绘凤凰牡丹纹。
“军持”为印度梵文音译而来,是一种盛水器,为云游僧人、伊斯兰教徒盛水、洗手用具,主要流行、使用于东南亚地区。青花军持最早出现于中国元代的景德镇窑,历经明清两代始终盛烧不衰,表现出极为强大的市场生命力。当时,中国为满足东南亚地区宗教生活信仰的需要,还特别扩大了生产区域,即除了江西的景德镇窑外,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窑场,如福建的漳州窑、德化窑等也都大量烧造。现仅就胎质的洁白细腻程度、釉面的莹润光洁程度及青花色彩青翠艳丽程度等方面比较,日本伊万里青花明显不如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青花。因此,从这些品质上的差别便可轻易识别。
青花方瓶
该展览中有1件相当于清康熙时期的伊万里青花方瓶,高28厘米,长12.4厘米,宽12厘米。圆口,短颈,圆肩,腹部四片镶接成长方体,平底露胎,口内无釉。瓶身四面分别绘葫芦瓶插花、楼阁山水人物、山石牡丹、舞蹈人物等图案。此瓶口内无釉,推测原来还配有器盖。据日本学者研究,这种方瓶在欧洲是盛放杜松子酒的酒具。
青花方体瓶也是中国清康熙时期景德镇窑青花中的常见器形,腹部四面多绘“渔家乐”“高士”“江中饮酒”“携琴访友”等图案,一般还带有诗句与闲章。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康熙山水人物图方瓶上还书有“庚午秋月写于青云居玩”纪年款,由此可知该瓶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制品。与大致同期的这件伊万里青花方瓶相比,故宫的这件胎体较为洁白坚硬,青花色泽更明净艳丽,青花纹饰浓淡有致,层次分明,并且绘画笔法有力,人物形象生动。
青花觚
该展览中有1件相当于清康熙时期的伊万里青花觚,高46厘米,口径24.8厘米。大撇口呈喇叭状,筒形腹,近底折收,圈足。瓶腹绘楼阁山水图。这种高达近半米的大型觚,是伊万里青花的特色造型之一。
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青花外销瓷中也有觚的造型。如2005年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屿头乡北侧碗礁1号沉船遗址出水的一件杂宝人物牡丹纹带盖觚,撇口,深直腹,近底处微外撇,平底,二层台足。瓶腹开光内绘杂宝、人物图。两者相比,一是康熙制品有盖,而伊万里制品无盖;二是康熙制品口沿规整,而伊万里制品口沿变形;三是康熙制品口沿外展角度小,而伊万里制品口沿外展角度大;四是康熙制品底部微外撇,而伊万里制品底部折收明显;五是康熙制品底足为特有的二层台式,胎色洁白细腻,而伊万里制品为圈足,不够滚圆周正,并且带有火石红色。
青花八棱大盖罐
该展览中有2套相当于清康熙时期的伊万里青花八棱大盖罐。其一高76厘米,腹径42.4厘米。整体八棱形,圈足,带盖。腹部以凤凰为中心绘牡丹、太湖石。其二高66.5厘米,腹径40厘米。整体八棱形,圈足,带盖。腹部绘一尾羽大张的凤凰,肩饰莲瓣和卷草纹。这种八棱大盖罐多为欧洲王室贵族的订烧品,在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的皇宫、殿堂或城堡内较为常见。它们多与大瓶、大花觚、大壶等组合成套出现,有的还被装配上鎏金的底座或其他饰件,使素雅的青花平添了几分奢华的气度,与华丽的宫殿彼此衬托,相得益彰。
由于这类青花瓷器上均绘有大面积的花鸟、山水或人物故事图案,因此从彩绘技法与风格上辨识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清康熙时期的中国景德镇窑,由于使用上等浙料和云南珠明料,青花呈现蓝宝石般的色泽,青翠明快,因此有“翠毛蓝”或“宝石蓝”之称。另外在绘画方法上,清康熙青花纯熟地运用了分水技法,能够充分表现出景物的明暗浓淡、阴阳向背与远近疏密,使图案不仅层次分明而又富有立体感,故有“五彩青花”之称。而日本的伊万里青花,限于青花钴料质量问题,或是烧成技术与绘画技法等原因,大多色调蓝中泛灰,缺乏清康熙青花所特有的青翠明快感与景深层次感。如这对伊万里青花瓷器上的凤凰牡丹纹就与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青花图案有着明显区别:清康熙青花上的凤凰穿飞于牡丹之间,飘逸洒脱,尤其是牡丹的画法特殊,成为双犄形状,故称“双犄牡丹”。双犄牡丹纹为康熙朝所独有,因富鲜明时代与产地特征而有别于伊万里青花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