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发现,银行理财产品正“傍”上情人节大做文章,产品设计与营销围绕节日主题展开。
可是,浪漫营销背后,产品收益率能否得到保障?这些产品资金投向哪里?银行间资金面年后逐渐宽松迹象对理财产品意味着什么?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情人节卖点
“这可是银行理财产品第一次以情人节为主题发售。”一位银行理财经理告诉本报记者。
为了应景节日消费,浦发银行在今天情人节当日启动销售“同享盈之爱你99情人节专属理财计划”,作为情人间互送的所谓“能赚钱”的礼物。为了切合主题,这款产品的投资期限被专门设计为99天,谐音“久久”,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20%,谐音“我爱你”。
无独有偶,光大银行从本月8日开始发售一款名为“情人节理财”的产品,今天是该产品的发售期最后一日。产品的投资期限和预期收益率与浦发银行上述产品相同,起点认购金额则同样取了谐音含义的5.20万元。
除此之外,一些银行虽没有打造专属产品,却在销售过程中十分注重“节日卖点”。昨日,本报记者以“为男友选一款礼物”的名义来到深发展闵行某支行时,理财经理特别推荐了该行今日起售的“聚财宝”现金溢计划47号产品,其投资期为125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3%。该理财经理很机灵地营销:“这不是预示着爱得更久,收获更大吗?”
打着“情人节”旗号的理财产品申购情况如何?据光大银行一位高级客户经理介绍,该款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卖得最好”,连日来“不断有顾客针对这款产品进行咨询”,这些顾客多为白领人士。
除了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和保险公司也赶趟这班浪漫列车。易方达基金推出了专为情侣设计的定投计划,名为“我爱你”定投基金;平安人寿和泰康人寿亦推出爱情主题产品。
“最赚吆喝的产品未必最赚钱”
这些产品究竟有多特别?华丽营销背后的收益如何?某第三方理财机构产品研究总监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营销与运作是两码事,最赚吆喝的产品未必最赚钱”。
他分析称,这些产品仅特别在创意上,撇去这个“噱头”,产品并没有为投资者进行任何量身定做,甚至“相比部分银行的同类产品还有点不划算”。他介绍称,有银行发售预期年化收益率同为5.2%的产品,投资期限仅为70天到3个月。而情人节产品则为了讨口彩将期限设置成99天,有“拉长期限”之嫌。因此,“投资者最好货比三家”。
此外,本报从光大银行销售柜台获悉,这5.20%的“好口彩”年化收益率仅是测算收益,即到期后最高可以达到的数值,并非保证收益。
不过,上述研究总监也称,加入创意的新产品可以拉动市场需求,激发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
收益率走低
银行理财产品靠什么赚取收益?一位银行产品开发部门高管告诉本报记者,按投资标的划分,市场上纷繁的理财产品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投向股票、商品或汇率市场等,通常作为“结构化产品”,银行的角色其实是代客理财的顾问人,产品盈亏取决于投资判断准确与否;另一类投向银行自己的“资产池”,这种产品其实是“借贷的延伸”,即银行将上游的票据、债券等金融工具融资成本,经中间层层“盘剥”后,通过理财产品的形式转手“卖”给产品顾客,产品收益来自上游金融工具的融资利率。
上述几款情人节理财产品均属后者。据浦发银行人士介绍,其产品“资产池”中的金融工具为国内市场具有良好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存款、回购、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高信用等级的信用债等;光大银行产品的金融工具则包括现金、银行存款、货币市场工具、新股申购类信托计划、债券和准债券类产品。
“由于此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来自上游金融工具融资利率,而此融资利率又与市场资金面松紧息息相关,因此随着年后尤其是银行间资金面渐松,"资产池"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降。”上述第三方理财研究总监表示。
根据第三方理财机构普益财富提供的数据,去年半年末、年末在银行理财市场上大行其道的逾6%、甚至逾7%年化预期收益率产品,现几乎已不见踪影。数据显示,春节后至2月9日,银行共发行603款理财产品,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为4.88%,其中人民币债券产品239款,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为4.83%,超短期人民币债券与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35款,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仅4.21%。
一位银行理财经理以银票为例向本报记者解释,“我们银行收银票的贴现获利曾高达9%,现在只有6.8%;"资产池"的投资收益总不能完全兑付给顾客吧,银行有产品的销售和管理成本,现在能给顾客5%以上的收益率,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