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开春风波不断。继某股份制银行被曝违规推介理财产品并致人亏损后,2月8日,又有媒体报道称,某国有银行一款高端理财产品也被曝两年累计净亏达16.45%。
不过,一知名证券公司银行分析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其实亏损并没有报道中的那样严重。事实上,去年到期的18742款银行理财产品中实现预期收益率的占九成以上,亏损的产品还不到3%。不过有人担心,未到期的理财产品高达8.4万亿元,这一部分的预期收益可能不乐观。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高与2011年偏紧的货币政策有关,信贷收缩推高了整个社会融资成本,从而也就促使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的节节攀高,以争取更多的资金运转(主要指中小企业,赚利息差)。”普益财富分析师肖芳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不过,高年化收益利率产品也不全是给予较好回报。一部分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偏离了当初预期目标,不仅收益率不保,甚至让消费者亏本不少。有报告显示,在公布了的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有37款没有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而且这些产品由于申购门槛高,消费者投入金额往往巨大,一旦亏了就会损失惨重。
“出现亏损的大多是一些挂钩基金、股票、股权、信贷资产等的结构性产品。”肖芳表示,“去年欧美债危机动荡全球金融市场,新兴国家也被高通胀困扰,经济有所下滑等都加大了理财产品投资风险,不少挂钩基金、股票的产品遭创,亏损较为严重。”上海某股份制银行管理人员更是对记者解释,有时候产品亏损是系统性风险造成的,比如全球金融风暴,不然还是有很大概率保证收益。
在股市低迷、楼市投资受限且风险加大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有吸引力。肖芳表示,超短期理财产品遭遇银监会禁令之后,开放式和结构性产品发行有望提升,流动性较高、收益率也较为可观,能够满足投资者对于资金的流动性要求,而且能够帮助银行减轻月末、季末的贷存比考核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