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与“政策面”的化学反应在过去一年间深刻改变着基金行业的海岸线,然而福兮祸兮难以一言蔽之。对于短期利益的过度追求有可能使原本的发展机遇变色;同时,对于一个致力于在中国资本市场谋求长远发展的行业来说,一时的挫折也意味着转型力量的持续积蓄和发展方向的再度求索。
本报评选出了2011年基金业十大新闻,镜于过往,烛照未来,供读者参考。
1、坚守三条底线,首次施刑老鼠仓
2011年,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对原长城基金公司基金经理韩刚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作出公开判决,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罚金31万元。
作为国内基金从业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违规交易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首例案件,该判决既开启了基金经理“老鼠仓”被追刑责的先河,也对此类违法犯罪形成了极大的威慑作用。此后,原光大保德信投资总监、原光大保德信红利基金、光大保德信均衡精选的基金经理许春茂,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210万元,退缴的赃款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近年来监管层加强了对于基金行业规范监管的力度,并多次表示,必须坚守“三条底线”不动摇,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能触犯“老鼠仓”、不能进行非公平交易、不能搞各种形式的利益输送。
2、基金频繁踩雷,天灾还是人祸
年内基金集中重仓的部分股票频繁遭遇“黑天鹅”突袭,“踩雷”事件屡有发生。
双汇发展、华兰生物、中恒集团、紫鑫药业、中国南车、中航飞豹、大元股份、科力远以及年末炒得沸沸扬扬的重庆啤酒等,今年以来大大小小数十家公司因各种原因被频繁“引爆”地雷,身陷其中的基金只能接受净值损失、份额遭遇大量赎回的尴尬。
曾经被投资者誉为市场“带头大哥”的公募基金业面临市场的“信任投票”,一场有关基金投资理念和行为的反思讨论就此拉开序幕。虽然部分“踩雷”事件属于“天灾”,风险并非基金自身可控,但并不排除另一些由于基金投资偏离和调研缺失而产生的“人祸”。
在当下“浮躁”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以长期稳定业绩为重,在投研实践过程中坚守价值投资底线,尽量减少甚至避免人为因素所导致的踩雷事件发生,既需要基金从业者自身的谋略水平,也需要制度监管。
3、资金入市又辟渠道,RQFII产品呼之欲出
2011年末,华夏、嘉实、南方、华安、汇添富等9家基金公司获得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紧接着,首批RQFII产品正式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在年后公开募集。
此前不久,证监会联合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下发了《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对RQFII业务予以明确,并宣布初期RQFII试点额度约为人民币200亿元,其中160亿元可投向固定收益证券,40亿元资金则可支持A股。
RQFII产品的推出确立了离岸人民币回流的机制,增加了海外投资者通过离岸人民币投资中国内地市场的又一通道,对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起初试点本着稳健原则以债券投资为主,今后时机成熟时投资产品或将更加多元化。
4、股债双熊,基金排名“含金量”降低
2011年基础市场持续调整,基金投资遭遇严峻考验。
年内股市维持震荡,偏股型基金业绩跑输大盘;前期债市利空频袭,偏债型基金终结连续六年盈利记录;欧债阴霾笼罩海外市场,即便黄金基金一度强势跃升,QDII基金整体依旧表现疲软;唯有货币基金受益于紧缩政策导致的资金利率提高,成为唯一整体取得正收益的基金品种。
在业绩乏善可陈的背景之下,基金排名战由比拼“谁赚得多”退而求其次为比拼“谁亏得少”,其“含金量”有所下降。然而无论盈亏,短期的业绩表现始终不能稳定代表基金的“长跑能力”,不应成为指导投资者买卖申赎的唯一参考因素。对于基金业绩的年度排名,投资者应理性看待,无需过分看重。
5、公募高管频繁换血,期待机制突破
随着肖风年内去职博时基金总经理,中国第一代老十家基金公司已有九家创业总经理挂靴而去,仅剩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还在坚守岗位。
除此之外,行业生态演变的加剧也使得年内公募大佬换血频率有所上升。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年内有17家基金公司发生总经理更迭,12家基金公司发生董事长更迭,111位基金经理从原供职岗位离职。
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高频率换血依旧引发市场对于公募基金行业人才"供血不足"的担忧。躁动的人才流动成为2011年公募行业的关键词,行业进入“焦灼”状态,发展的瓶颈让公司的掌舵人想突破却不得其法,成为其选择“换个环境”的重要原因,由此也引发了多方对于如何建立有效机制促进行业人员有序健康流动的讨论和探索。
6、纳入“两融”,ETF迎来发展新机遇
11月25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这意味着融资融券业务由试点转为常规。同时,沪深交易所还分别调整融资融券标的证券范围,将交易所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纳入其中。
ETF被纳入融资融券标的后,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投资策略的新空间,能够让投资人在交易策略上有所选择,不论是做多还是做空都为投资者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或将进一步激活入围的ETF交易量,相关基金的存量规模有望扩大,从而为基金公司发展新产品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7、准入门槛降低,市场化“危”与“机”
六通道审批制使得新基金发行大为提速,2011年成立的新基金数目首次超过200只,达到212只;与此同时,各路资本相继涌入基金行业,当年共获批或成立新基金公司7家。
除此之外,在“放松管制”的背景下,基金在开展相关业务方面的约束也逐渐减少,年内多家中小基金公司在监管层取消200亿门槛后获得开展专户业务资格,并上报相关产品。
市场化进程拓宽了基金行业的发展戏路,提升了其竞争意识,在促进其朝着提供更加专业化和特色化服务方面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然而囿于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考量,基金行业市场化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被严重扭曲,一方面该年度新基金发行陷入存量竞争、业内互耗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在资产规模不进则退的行业生态中拼发行又是“不得已而为之”。
8、华安国际平静谢幕,首只公募基金清盘
11月,华安基金发布公告称,华安国际配置已于10月27日收到雷曼兄弟国际(欧洲)公司支付的和解款项及利息合计逾4700万美元;公告同时表示,华安基金决定于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第一个投资保本周期到期日终止基金的基金合同,进入清算和财产分配环节。自此,在经历了5年的跌宕起伏后,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宣告平静谢幕。该基金也成为内地公募基金行业第一只真正意义上“清盘”的基金。
作为第一只QDII基金,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试点历程为基金投资走向海外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经验借鉴,对QDII制度的完善有着积极意义。此番与华安与雷曼诉讼案的最终成功和解,也为中国内地同行走向海外,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处理金融危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9、三年长跑大局落定,华夏股权转让名单出炉
经历三年长跑的华夏基金股权拆分终于在2011年大局落定,股权受让名单正式出炉,中信证券保留49%股权,另外51%股权将被5家公司共同持有。
虽然华夏基金的股权转让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股权转让名单落定,意味着股权转让进程过半。此前由于华夏基金股权结构不符合基金法规定,相关股东被证监会发函督促整改,其境内公募新产品的发行申请和新专户一对多产品的备案被暂停;而伴随股权的顺利整改,上述制约有望放松解除。这对深受股权结构困扰的华夏基金来说,意味着即将渡过难关,重新迈开发展步伐。
除了华夏基金,年内另有9家公司完成了部分股权更迭,包括长盛、中邮、银华、建信、光大保德信、申万菱信、东方、新华和平安大华等。
10、QDII基金戏路拓宽,工具型价值凸显
尽管整体表现疲软,年内QDII基金依旧有亮点显现。受益于强烈的避险需求推动国际金价走高,走创新通道的首只黄金QDII基金诺安黄金成为年内为数不多为投资者取得正收益的公募基金。
出海五年,QDII基金从起初以股票型基金为主到目前债券型、FOF型、商品型、房地产型一应俱全,从当初的全球配置、大中华概念到区域投资、主题投资,从成熟市场到新兴市场,创新戏路不断拓宽,一些QDII开始运用外汇远期或是空头杠杆来对冲风险。
海外市场的投资工具丰富,QDII基金可以帮助投资者创造出不同的工具型产品,让广大投资者分享海外市场收益,平滑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更为专业化、精细化的投资主题和投资形式往往也伴随着相应的局限性和风险,因此,对于所谓的产品创新,市场应给予更长时间的观察,通过实践检验其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