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第四季度过去了一个月,银行理财市场也显现出一些不同的气象:少了些许之前的热闹喧腾,多了一些平淡甚至冷清。最新的统计显示,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在近期骤然减少,此前的发行热潮已经开始降温。
银行理财“退烧”
相比今年三季度,银行理财市场在进入10月份以后,出人意料地开始降温。据金融界网站金融产品研究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10月底的最后一周,共有13家银行发行了理财产品,且发行银行均为中资银行,数量较前一周减少6家。同时,该周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为117只,较前一周减少125只,理财产品的发行量连续两周猛降。
普益财富的监测数据则显示,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量保持下滑趋势。数据显示,在刚过去的一周,1个月(含)以下期产品共发行了65款,市场占比较前一周减少7.38%,其发行量已连续三周出现下滑。
事实上,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骤然减少,与监管层的重拳出击整治理财市场息息相关。就在9月30日,银监会紧急下发了91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再次强调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并重点加强对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
《通知》还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本通知的各项要求在30日之内及时完成整改;整改后,不能按本通知要求依法合规开展理财业务的,暂停发行和销售新的理财产品。”而且在涉及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时,亦规定商业银行应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持续性披露,不断提高理财产品的透明度,而“持续性披露”提法尚属首次。
记者从部分银行的网点了解的情况也和相关统计类似。不少理财经理都向记者反映,近期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确实有所减少。“尤其是以前最受投资者欢迎的期限在7-10天的超短期理财产品,目前发行量几乎减少了50%以上。”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11月不宜投资“跨年”产品
尽管近期A股市场有所起色,但银行理财产品凭借其稳定性强、风险低的特色,依然受到不少投资者的青睐。
然而,和年中最火爆的时候相比,银行理财产品不仅发行量有所下降,其收益率也处于“缩水”状态。目前大部分理财产品,其收益率都难以攀升至年化6%的水平。而在之前,由于资金面紧张,6%的年化收益率曾经是很容易达到的水平。
有银行个人金融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严格的监管,加上市场上已经出现政策或许出现一定程度放宽的预期,因此11月份的银行理财产品无论从发行规模还是从收益率水平来看,都将处于“平淡”的状态。
从资金面的角度来看,面对10月末资金面收紧的状况,央行在本周的公开市场已经开始“放水”。周二央行发行的100亿元的1年期央票,发行量较上周减少了近5成。有市场人士指出,经历了10月末短暂的紧张之后,预计11月上旬的资金面将缓解并渐显宽松。故而,银行在11月发理财产品的资金压力相对较小,也会导致收益率逐渐下行。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者该如何合理安排手头的资金呢?交通银行理财师李吉建议,投资者目前不宜购买投资期限属于“跨年”的理财产品。“鉴于年末的特殊时点,届时银行由于资金紧张的缘故,肯定还是会发行一些收益率较高的短期产品,部分超短期产品的收益率或许可能超过6%。”而目前发行的“跨年”理财产品,其收益率肯定无法与那些高收益产品相媲美。
而前文中的银行个人金融部人士也表示,即便12月底部分银行资金量较为充裕,但仍会有冲高存款的冲动。因此年底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再次走高是值得期待的。故而短期内,投资者适合投资那些在12月底前到期的理财产品,以便届时再次搭乘高收益产品的“顺风车”以获取超额收益。
链接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降温”
在刚过去的10月最后一周,理财产品期限方面,1个月(含)以下期产品共发行了65款,市场占比较上周减少7.38%,1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发行量连续三个星期下滑。1个月至3个月(含)期理财产品发行数为133款,市场占比为42.49%,较上周占比增加7.06%;3个月至6个月(含)期理财产品发行数为87款,市场占比27.80%,占比继续保持市场第二位;另外,6个月至1年(含)期产品25款,较上周发行数量增加12款;1年以上期产品发行了3款,较上周减少1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