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的理财产品没以前那么多了,预期收益率也不如前,起买金额也放宽了。”广发上海肇嘉浜路支行的理财经理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无独有偶,广发不是独例。记者走访交行、兴业、平安、招行、工行等多家银行发现,理财产品的发售在进入7月后逐步降温,预期收益率也大不如前,客户经理的表情也不似以前那么焦灼。
年中和季末的考核期已过,一些快消的理财产品自然功成身退。预期收益率高达7%以上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更是如昙花一现,市场上再无芳踪。
另外,不少银行发行了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这些较为激进的理财产品真的能如预想获得高收益吗?由于产品尚未到期,我们现在还无法判断。但,如你所知,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激进产品背后的端倪,已隐隐若现。
而根据理财周报零售银行实验室的监测,今年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至少有130款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在7%(含)以上。
北京银行19款超7%,超短期15款
在上半年商业银行发行的8984款理财产品中,北京银行以518款的优势,将其他城商行远远地抛在后面。
在这518款产品中,有一半左右的产品的预期都是4%以上的高收益。而收益率为5%以上的理财产品有70
款,预期收益率为7%以上的有19款。在这19款预期收益率为7%以上的产品中,3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占了15款。其中预期收益率最高的是2011年“心喜”系列201132601号:人民币7天SHIBOR挂钩理财产品,年收益率达到8.4708%。2011年“心喜”系列201108102号:人民币14天SHIBOR挂钩理财产品,年收益率为8.2138%。
不只北京银行一家,连一贯产品收益率相对不高的四大行也退出了预期高收益的产品。比如中国银行,其“中银稳富”BJ2011003-49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也达到7.2%,投资于债券市场等资产。
“最近一段时间股市走强,加上加息预期也比较强烈,我们在上个月也顺势退出了这类挂钩债券和利率的超短期产品,起买金额也是50万以上。心喜系列的产品以前在我们行卖得就很不错,这次这么高的预期收益当然是一经发售,就被一抢而空。”北京银行上海分行的一位理财经理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在招行上海天钥桥路支行,记者咨询新近发行的理财产品与上个月有何不同时,该行理财经理则透露,前两个月偏重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一则是为了给银行贷款提供资金来源,一则是冲破年中的贷存比目标。现在发行中长期偏向的产品。
“在信贷阀门紧闭的情况下,城商行都缺钱。高息揽储涉嫌违规,发行理财产品则成了很好的遮阳伞。越是收益率高的产品,起买金额就越大。越是高收益产品发行量多的银行,越是缺钱,也不排除有高息揽存的嫌疑。再者,如此频繁的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势必加大银行的业务成本。”一家研究城商行3年的分析师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质疑北京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不只上述分析师,联合资信评估的分析员温丽伟在对北京银行的跟踪信用评级报告中也称,近年信贷规模增长的迅速态势可能对北京银行的未来信贷资产质量形成压力。
上海银行收益率最低0.79%,投资债券和货币
根据理财周报零售银行实验室监测,在众多高收益的排行榜中,大多数超短期理财产品投资债券市场,长期理财产品投资信托和挂钩股票等标的物。
超短期理财产品中,平安银行发行2011年安盈1066-34期人民币理财计划YF6634,投资债券市场,产品天数仅有6天,预期收益率高达7.2%。华一银行2011年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13天SDRMBS11010170,预期收益率高达7.2%挂钩标的为利率。
而长期理财产品中,杭州银行2011年“幸福99”1133期组合投资型理财产品,以7%的高收益率投资信托,委托期仅为184天。法兴银的2011年1.5年期一篮子股票挂钩人民币投资产品,则是与股票挂钩,委托期限为1.5年,预期收益高达40%。
在理财周报监测的到期的理财产品最后50名产品中,超短期产品,实际收益率最低的投资对象仍然是债券的产品,尤其以上海银行居多,最低收益达0.79%,最高收益也仅为0.99%。而长期产品中,实际收益率较低的是结构性的产品,如花旗的1年期挂钩指数和基金美元票据的产品和广发的“薪加薪16号—汇率触发型计划”(第一期),实际收益率分别为-3.22%和0。
谈及结构性产品的风险,花旗财富管理部结构性产品总监陈瀛淼说,就结构性产品而言,产品的表现取决于挂钩资产以及产品结构,另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产品是否持有到期保本。就风险而言,应该先论及是否保本,就算市场表现不佳,持有到期保本产品仍旧能保证本金返还。至于是否因为挂钩标的不同导致风险高低,这个不能简单定论,取决于设计的结构是否与挂钩标的走势相符合。
“汇率的波动风险可能使得投资者因申购金额从人民币兑换为外币或投资者有权获得的款项从外币兑换为人民币而遭受额外的损失。外汇管制可能不适用于某些外币,对所适用的汇率造成不利影响。”
一位中资行的高层透露,信贷类的产品也存在极大的风险。这类产品投资标的多为房地产项目。作为开发商的融资项目,这类产品的风险其实较大。虽然在很多相关产品的说明书上,这类产品尚属于“稳健类产品”。但是,一旦有关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贷款无法收回,投资本金也面临着损失的风险。
星展挂钩股票,最高年收益率达到50%
一直以来,外资行以其产品研发能力强的优势占尽理财市场的先机,尤其在外币理财和代客境外理财方面。也正因为如此,外资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往往以“高门槛、高收益”揽客。
2008年的金融危机,外资行如当头棒喝,从此,QDII产品的发行不再那么火爆。监管层的严苛,也使得外资行产品趋于稳健和保本。但,并非全部如此。高风险的产品也不止QDII。
星展银行今年4月发行的2011年“股得利”系列1119期12个月国美电器股票挂钩澳元结构性投资产品EZDU,是一款挂钩股票型的澳币理财产品,委托期为12个月,预期最高年收益率达到50%。同样在今年4月,渣打银行发行的两款产品,2011年利率挂钩投资账户MALI11074R和2011年指数基金挂钩投资账户MALI11056E两款产品,委托期分别为6个月和12个月,前者挂钩利率,后者挂钩指数基金,预期收益率均为6.5%。
如此高的收益相当诱人,但昔日亏损的例子又比比皆是。例如渣打银行MALI09188I,挂钩保险股票,到期只是获得1%的固定收益。
即便如此,外资行对于高收益产品仍然乐此不疲。
“渣打的业务模式与一般的中资行存贷款的模式有所不同,渣打主要靠理财产品,其贷存比很快就能达标与此有很大关系。为了吸引客户,发行收益相对比较高的理财产品已经成了活招牌。”一位旧渣打员工说。
那么,为什么预期与实际收益产生重大差别呢?
“主要原因是市场表现与产品设计预期不符,也就是市场风险。当然产品到期收益难免会因为市场原因不如人意,所以也不能要求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能够100%表现如预期,评估产品设计能力可以看一下大部分到期产品的实际表现,如果大部分到期产品表现即使在不同市场周期(熊市或者牛市)中超过同期定存(对于保本产品而言),则说明设计能力优势。”花旗财富管理部结构性产品总监陈瀛淼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提及诸如此类激进理财产品的风险,一位外资行的理财设计师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结构性产品(包括结构性票据以及结构性存款),有十多种风险。汇率的波动可能导致本金和收益的损失,利率变动、通账预期的变化导致产品的波动性会造成市场风险,投资者自主赎回或发行人处于特殊原因提前赎回的情况下都可能导致部分或全部本金损失,以及流动性风险、潜在收益风险、表现不佳风险、挂钩标的波动风险等。
理财产品销售陷阱重重
“风险与收益共存为基本常识,预期收益越高的理财产品,风险也越大,投资者事实上越吃亏。”一位城商行的高层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调查中记者发现,部分银行在销售过程中,往往不披露或选择性披露信息。以兴业银行理财购买流程为例,只需6个步骤就走完所有程序。身份证原件——由理财员为您填写所需要购买新产品的协议书和开卡单——领取号码纸等候叫号机叫号——带好身份证、理财协议书和各种业务单到XX窗口办理——办理好后请检查协议书和业务受理单是否盖章——离开窗口。
“理财经理选择性讲解、产品信息不全、信息要素缺失、产品信息更新不及时等已成为当前理财市场的重要问题。甚至连专业的理财产品研究中心都很难获得产品运作情况、资金流向及到期实际收益率,投资者往往脑子一热就掏钱了。”一位股份制银行的分析师说。
以上现状不仅在中资行里存在,外资行更加流行。甚至,有些外资行的产品说明书被客户直呼为“天书”。
面对市场的指责,银行大喊“被逼无奈”。不管孰是孰非,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已经出台。成效如何,业内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