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两三年内,这个泥沙俱下的行业或将爆发一个标志性的风险事件,然后引起金融监管部门的重视,设定准入门槛。
“银行私人银行部客户经理提供客户名单,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销售人员打电话营销产品,双方佣金五五分成。”这种俗称“飞单”的行为,近期屡屡发生。
一个例子是,去年8月,中融信托的财富管理中心曾因为做“飞单”,招致招行、建行、深发展等银行的震怒,中融信托被迫将财富管理中心停业整顿半个月。但记者多方调查,今年3月12日,由中融信托第一财富管理中心整体转制为恒天财富,却继续大做“飞单”。
“飞单”仅仅是这个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其背后正是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激进的销售文化。
自2010年11月诺亚财富在纽交所上市后,其上市市值10亿美金带来的造富效应,加上进入没有任何门槛,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业内人士不完全统计,单是在北京,大大小小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就达两三百家之多,产品发行能力较强的有恒天财富、展恒财富、中天嘉华等。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从单纯的产品营销,正在逐步介入到私募基金管理,完成从找钱到管钱的“惊险一跃”。
甚至连北京一位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总经理自己都担忧,未来两三年内,这个泥沙俱下的行业或将爆发一个标志性的风险事件,然后引起金融监管部门的重视,设定准入门槛。
“这个风险点,极有可能出在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自己做一般合伙人(GP),通过有限合伙企业募集资金,对投资者承诺保底收益,但最终无法兑付。”前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总经理表示。
“他们的运作就像包工头文化。”一位信托公司高管如此形容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商业运作模式。
具体而言,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从信托公司手中“承包”一个信托产品的发行,比如约定按1.5%-2%获得佣金,公司再把销售任务“分包”给各个业务团队,业务团队的负责人再与理财经理约定,后者按0.5%-0.7%获得佣金。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和激励机制下,产品销售往往成了唯一的导向。为了挖掘客户,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理财经理“各显神通”。
恒天财富的理财经理高欢(化名)说,他所做的事情,实际上是将客户的发掘工作,再次“转包”给银行的客户经理。
“一般的电话营销,打一百个电话做成一单就算幸运了,而按银行的客户名单去打电话,可能打一百个电话,可以做成5到10单。”高欢说,银行的客户理财观点相对成熟。“买过信托产品的人,听完产品发行方、预期收益、抵押措施等信息,可能很快就买了,没买过的人,你还要慢慢从信托理财理念开始讲起。”
而这样做,必须给银行的理财经理进行“利益输送”,高欢给他们的佣金远高于银行的标准。
“管理层不想得罪银行,对纪律强调很严,但是一线销售员和银行‘内鬼’勾结并不少见。”接近恒天财富的人士说,
“激进”销售文化,必然导致管理层对基层员工的行为失控。
市面上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大都宣称自己是“中立、客观、专业”的“第三方”理财顾问,为客户筛选理财产品,设计资产配置方案。
但仔细分析其商业模式,却存在一大硬伤,即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并非是从客户手中获得咨询费,或者与客户约定按财富增值的多寡获得报酬,而是从信托公司和PE管理人手中,按募集资金的多寡获得佣金。
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为此在各地举办各种会议,“从宏观经济谈到理财策略,从财富价值观谈到资产配置,目的只有一个,把手上的产品卖出去。”高欢对记者坦言,所谓的财富管理,对于绝大多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而言,既无内在的动力,客观上也不具备能力。
目前,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都不能直接分销,其主打的产品是信托和PE,以信托为主。这使得,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不仅产品类型单一,而且产品资源非常有限。
财富管理的核心是资产配置,“第三方手上就那么几个产品在销,一线的理财经理必然是力推那几个产品,资产配置从何谈起?”一位银行的高级私人银行客户经理说。
“诚实点讲,我们就是卖产品的。”前述在北京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总经理认为,第三方要做的,是精选产品,保证手上随时有两三只好产品,供客户挑选。
惊险一跃:担当私募基金的GP
掌握了大量的高净值客户后,第三方公司的野心也开始膨胀。
“具备较强的理财产品发行能力之后,可以介入上游的项目融资和理财产品开发。”前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总经理说,一方面进入上游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有了稳定的项目来源,才能不受制于信托公司。
“信托公司现在也在发展自己的直销渠道,好产品很难拿到。”前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总经理认为,如果产品来源不稳定,庞大的销售团队将“徒耗钱粮”,而且很快就会流失。
不少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搭建起了“两套”班子,一个团队负责找项目,宣称要以“投行”的思维提供项目融资,另一个团队做信托产品和PE的分销,渴望成为第二个诺亚财富。
找到需要融资的项目(主要是房地产)之后,他们有两种操作办法:一种是“借壳”信托公司,做一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然后包销该信托计划。一些小信托公司项目来源缺乏,愿意收取一定的“通道费”提供此类“贴牌”。或者,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不从信托公司手里分成,而是向融资方收取财务顾问费。
另一种是不要信托的“壳”,直接做成有限合伙的基金。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自己或关联公司充当GP(一般合伙人),投资者充当LP。
为了规避合伙人数不得超过50人的限制,可以采用一个有限合伙企业投资另一个有限合伙企业“嵌套”结构。
目前市场上PE满天飞,但募资困难,因此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和PE关系暧昧。
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帮GP找LP,一般能获得2%-4%的佣金,高于能从信托公司获得的1.5%-2%的佣金标准。但一些财富管理公司现在希望全产业链“通吃”,自己做GP,操作起来虽然难,但这是其梦想所在。
“当能够匹配投融资的两头之后,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就成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一支新军。”一位政策研究人士表示,从做理财产品发行,到自己做资产管理,实际上是“惊险一跃”。
危险征兆
然而,这个行业高度膨胀的同时却暗藏危机。
其一是以销售佣金为主导的盈利模式,诱发各种违规行为。上文提及的“飞单”,则可能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
更重要的是,一位政策研究人士担心,第三方财富公司介入PE管理可能会酿成风险事件。
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发行信托产品,即便理财经理对客户有一定的误导,后果尚不严重。因为信托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准固定收益类产品”,信托公司内部风控较严,且具备一定的风险兜底能力。
而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资本金极少,不具备风险兜底能力。如果自己做GP,发行有限合伙基金的LP份额,一旦出现销售误导,将其当成“固定收益产品”来卖,后果极其严重。
“做资产管理要极其慎重,掂量下自己的团队和能力,即便你能找来钱,不意味着你能管好钱。”前述信托公司高管说。
在前述政策研究人士看来,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目前鱼龙混杂,乱象重重,未来两三年内可能出现一个标志性的风险事件,然后金融监管部门就会介入。
“就像担保业那样,后来中科智出事了,各方就开始重视,现在就有了监管。”他举例说。
不过,尽管目前乱象丛生,但谁也无法否认这个行业野蛮生长的力量。诺亚财富去年在纽交所挂牌,市值一度超过10亿美元,就从侧面说明,投资者对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青睐。
而财富管理行业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板块是理财产品的生产,一个板块是理财产品发行。前一个板块正在多元化,理财产品生产商既包括银行,也包括公募基金、信托公司、券商、保险公司等。后一个板块上,银行目前仍然占据渠道的垄断优势,但其地位正在被削弱。
“这正是我们的未来所在。”前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总经理表示,由于利率管制,目前存款利率无法战胜CPI,因而储蓄存款纷纷从银行“出逃”,进入资产管理行业,今年以来尤其明显。
银行系理财产品虽然总体风险较低,但收益仅仅是略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帮助高净值客户逃离银行存款的同时,进一步逃离银行理财。”前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总经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