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推进国家财富管理长期战略
2010-12-28   作者: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张茉楠

  推进国家财富管理战略刻不容缓

  金融危机让中国重新审视管理财富的能力。在过去30年中,中国对外金融发展具有三个划时代意义的变化:其一,中国从一个外汇短缺大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其二,中国从一个吸引外资大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净输出国;其三,中国已经从对外债务国转变为全球第二大对外债权大国。一方面,这些变化对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方式和过程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债权国却面临不成熟债权国的种种困境,同时“藏汇于国”的制度增加了货币被动超发的巨大压力,因此改变现行管理模式,推进国家财富管理的长期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截至2009年底,全球外汇储备已增加至8.1万亿美元,中国拥有2.4万亿美元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的近三成,位居世界第一。除了中国拥有全球近三成的外汇储备外,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占比接近7%,印度、中国台湾和韩国的外汇储备占全球份额也超过或接近4%,巴西、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外汇储备占全球份额都在2%以上,新兴经济体的全球储备份额总和已经远远超过50%,新兴市场纷纷成为净债权国。
  与此相对应,截至2009年底,全球外债余额总值为56.9万亿美元,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爱尔兰、日本和瑞士分别列全球外债排行榜的前10位。这一债务排行榜几乎囊括了所有经济强国,排名前10位的发达国经济体外债总和已经占到全球债务份额的82%,而美国外债余额已达13.6万亿美元,占全球外债余额的23.9%。
  发达国家成为债务国,而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债权国,这种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事实上,全球经济中存在着以金融分工和产业/贸易分工为纽带的“双重循环”机制,在这种双重循环过程中,一方是美国经常项目持续的巨额逆差和资源性商品输出国、新兴市场国家日益增长的经常项目盈余,另一方则是充斥着全世界的美国发行、美元计价的各种金融资产,尤其美国发行的巨额债券进入到各国官方的外汇储备和债券市场,为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融资做出了“隐性贡献”。

  主权财富基金迅速崛起

  新兴经济体对外净债权的扩张,需要为庞大的外储寻找出路,来提高对外资产的收益率,这是当代主权财富基金迅速崛起的大背景。
  当前,主权财富基金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管理外汇资产的重要平台和长期战略投资者。据美国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所统计,截至2010年3月底,全球范围内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3.839万亿美元,占到同期全球外汇储备存量的47%,其中一些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甚至远远超过该国名义外汇储备规模。比如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管理的资产规模约为该国外汇储备的13.9倍,挪威养老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也达到该国外汇储备的8.8倍。另外,相对于外汇储备管理当局,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范围更广,担当着本国外汇资产多元化管理的重要责任。
  据估计,整体上主权财富基金的资产配置大约保持在债权25%、股权45%以及其他资产30%的水平。比如,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股权投资比例就达到40%左右,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的股权投资比例甚至达到了60%。据摩根士丹利公司预计,主权财富基金每年以4500亿至500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到2014年,主权财富基金有望超过全球官方外汇储备总额。
  相比之下,我国主权财富基金不但规模小,而且股权投资比例小。从规模上看,我国主权财富基金主要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全国社保基金等三只,管理约3471亿美元、2888亿美元以及1465亿美元的外汇资产,分别占我国全部外汇储备的14%、12%以及6%;从投资结构看,我国主权财富基金过分重视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中投公司2008年的资产配置中现金类资产占87.4%、固定收益证券占9%、股权投资仅占3.2%,与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平均资产配置水平债权25%、股权45%以及其他资产30%存在较大差异。

  应进一步加强主权财富管理

  中国该到重新审视债权国地位,高度关注国家主权财富的时候了。除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发展本土金融市场外,应対以外储为代表的主权财富管理适时转变思路,要进一步壮大主权财富基金,加强主权财富管理,提高主权财富的使用效率。
  为此,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外储管理体系,继续推进“从金融投资到产业投资”的债权结构变化,对外资产的股权投资作为资本辐射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过程。要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考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产业并购方面成立能源战略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以及支持企业发展的海外并购基金等,不断提高金融资产和产业资本的融合度,搭建连通内外产业链的实业经济平台,改变中国长期以来的“双顺差”型的资本循环模式,切实扭转全球财富失衡的局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中投公司加入一财团投资印尼矿业公司 2010-12-27
· 中投第十次减持大摩股票 2010-11-12
· 中投的烦恼:三年吃三大败仗 2010-11-12
· 中投公司宣布在香港成立子公司 2010-11-08
· 中投与智利谈合作 青睐矿业渔业资源 2010-10-2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张健:保障基本民生政府责无旁贷·[思想]孙兆东:CPI“破5”缘何加息迟滞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