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银行业新增贷款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但银行理财产品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普益财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个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达3691款,同比增加1777款,增幅107.71%;发行规模约4.17万亿元,同比增加约2.92万亿元,环比增加约2.11万亿元。
按普益财富的观察,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与新增人民币贷款余额的运行趋势,存在较明显负相关。这一说法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同。“一季度的高速增长,与银行利用理财产品规避信贷控制有很大关系。”一国有大行金融市场部人士称。
上述人士同时表示,尽管银信合作受到监管层严格限制,但银行依然有办法规避监管,“一是与那些银信合作业务尚未达到监管上限的信托公司合作,另外一种方式是引入一个中间人,通过其来将理财资金对接信托产品,从表面上看就不是银信合作了。”
半年期以下产品占八成
受春节长假因素影响,一季度通常是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低谷期,但今年情况尤为异常发行规模已超过2010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的一半以上。
原因之一是,负利率持续已久,加上股市表现不佳、楼市日渐清淡,为抵抗通胀,客户纷纷把资金转向了风险较低、收益相对较好的银行理财产品。
同时,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期限缩短、收益提高的特点。普益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发行的期限在半年以下的理财产品占比已超80%,其中一个月以下的超短期产品发行量提高了5个百分点,成为各期限段中发行量最大的产品之一。
期限缩短的同时,一些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达5%-6%,远高于一年期定存利率。以3月为例,当月发行的238款1个月(含)以内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37%,较上月上涨0.07%,预期收益率最高为6.50%。
“尤其是在月末和季末时,这种情况就更为突出。”一股份行零售银行人士说。在白热化的存款考核竞争下,收益率高于存款的理财产品发行量水涨船高。
4月,储户存款猛然减少4678亿元,环比少增1.4778万亿元。“减少的存款并不都是外流了,有相当一部分都被银行理财产品分流了。”上述股份行人士称。
组合投资产品资金腾挪术
去年以来,储蓄存款与理财产品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渐渐显露。以主打零售银行的招行为例,截至2010年末,招行零售客户存款占客户存款总额的比例为37.09%,比2009年末下降2.65个百分点,但2010年该行理财产品发行量达1762只,16514亿元的规模同比增长34.37%。
不过,招行还不是发行能力最强的银行。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排名前三的是交行、中行、工行。其中,交行发行493款,同比增加近两倍;中行381款产品,增幅达66%。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一季度末,中行和交行的贷存比分别为74.9%和77.17%,在国有大行中亦位居前列。
组合投资类产品“腾挪”玄机
“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爆发式发展趋势仍将持续。”普益财富研究人士表示。
上述国有大行人士则称,与客户的理财需求相比,银行对理财产品的发行需求或许更大,“因为客户从银行获得贷款很难,那银行只有通过一些特殊途径来满足重要客户的信贷需求了。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也是监管层所说的‘影子银行’的一种。”
2008年以来,每当新增贷款余额出现下降的趋势,当期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就会扩大。普益财富研究表明,2008年至2011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余额与理财产品发行规模间的相关系数是-0.19,而2010年至2011年一季度变成了-0.66。
实际上,自监管层屡次发文规范银信合作业务后,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已经式微,今年一季度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仅为563.28亿元。不过,银行腾挪资金的渠道并未被堵死。
“一方面,有些信托公司的银信合作业务尚未达到监管上限,银行还可以跟他们合作。这条路不行的话,银行或信托公司还可以引入一个关联的中间人,让信托公司将产品先发行给这个中间人,然后中间人再将信托受益权转让给银行,银行则将发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转移给中间人,这样就不算银信合作了。”上述国有大行人士透露。
对于这类隐秘的银信合作产品,大行其道的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无疑是最好的藏身之处。市面上在售或已售的此类产品,均宣称投资于多种资产组成的资产池,包括优质企业的受益权、信贷资产等,但几乎无一明示具体投资于哪家公司或项目。
如建行近期发售的一款理财产品说明如下:本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与“乾元日新(鑫)月异(溢)”按月开放资产组合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募集资金一同投资于优质企业的股权(收益权)、信贷资产、应收账款等资产,债券、同业存款及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投资工具。
“资金实际投向只有银行清楚,不排除有些资金流入高收益的房地产信托。银行在这其中风险并不大,真正风险大的是信托公司和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上述国有大行人士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