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证书满天飞”来形容市场中形形色色的证书一点也不过分。不光大学生,全社会都已经兴起了一场“证书崇拜”的狂潮。从家具市场的“绿色认证资格证书”,到艺术品市场的“资格鉴定证书”,再到市场中带有“全球”、“国际”等唬人头衔的资格证书比比皆是,可谓是证书繁多,权威难辨。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颁证机构众多、证书的颁发缺乏有效规范都是造成证书泛滥的主要原因。一些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表示,由各种专业的协会、学会进行职业资质认定、颁证,这些颁证机构究竟是否有资格和实力进行培训和资质认定令人担心。
家具卖场:“绿色认证”让人看花眼
【现状】在各大家具卖场里,打着“绿色环保”宣传语的大小橱柜遍布卖场,有的家具打着“抗菌、抑菌、防霉”,同时声称肯定“零甲醛”。为了让消费者信服,商家还拿出经过专门资质认证的甲醛检测机构的检测,所颁发的“绿色认证”标识以及资格证书。
可记者日前调查发现,对于花样百出的“绿色认证”资格证书,其中的水分很多且鱼龙混杂。
【解读】据记者从相关网站了解,目前我国家具环保认证方法除了国际通用的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外,主要有3种:通过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质量环保产品”认证的产品以及中诚标志认证的产品。
【分析】对于当下一些消费者认为具有“绿色认证”标识的实木家具肯定不含甲醛的说法,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只要采用粘合剂,"零甲醛"就是幌子。家具商所谓的主体是由实木制造的,让消费者降低了对甲醛的警惕。其实,在家具的一些边角部分,大多数依然使用了甲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国家规定,家具一定标准范围内可许可使用甲醛。很多生产厂商为了让产品美观,都会使用粘合剂,一旦量上去了,甲醛就很容易超标。而有家具商为掩盖这一事实,就购买一张绿色认证书来迷惑消费者。
艺术品市场:鉴定证书泛滥的尴尬
【现状】面对日渐红火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许多拍卖商都把我省作为巡展的必经城市。用北京保利拍卖公司负责人姜先生的话来说,山西人特别看重艺术品,对于艺术品的追寻、收藏的手笔非常大。由此可见,我省对艺术品市场的关注,在全国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当收藏演变成一种参与活动时,有无专家所颁发的鉴定证书就显得尤为必要。因为,绝大多数收藏家都不了解自己的藏品,都迫切地希望有专家、前辈为自己把关,因为收藏家在自己不懂的情况下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并希望借此获得更丰厚的利润。然而,纷踏至来的鉴定证书并没有让收藏家的投资变得简单明了,却让艺术品市场陷入更加混乱之中。
【解读】据保利拍卖公司的姜先生讲,在满天飞鉴定证书的市场大环境下,面对许多自诩为“专家”的鉴定行为,鉴定书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包括拍卖公司在内的艺术机构的抵触。开具鉴定证书需要具备两个条件:这件藏品是真的和这个鉴定专家有一定的威望。专家的鉴定证书这就相当于第三方的担保信用证。所以,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鉴定证书才具有可信度。
【分析】姜先生表示,目前市场上鱼目混杂的鉴定证书已经严重背离了它诞生的初衷,各个专家能力参差不齐,有实有虚。法律也没有规定谁具备鉴定资质,这就导致专家鉴定权威性的丧失。更有甚者,艺术品市场存在很多的“全能专家”、“江湖专家”,看瓷器的给人看玉器,看书画的给人鉴定瓷器,严重破坏了专家的权威。
在参杂着种种诸如投机、利益等复杂心理的艺术品市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专家是无所顾忌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收藏家都是鉴定书泛滥的首要受害者。
学历市场:假作真时真亦假
【现状】证书是一种特殊的资格证明,学历证书、考级证明、资格证书等已成为求职、评职称、晋升的必备凭证。用“泛滥成灾”来形容当今假文凭的猖獗恐怕一点不为过。虽然全国持假文凭者真实的数字谁也说不清楚,但虚报学历和持假文凭的人不在少数却是事实。更令人忧虑的是,如今还出现了不少经过合法程序获得的名“真”实“假”的文凭。
文凭本是一个人学历的证明,取得一张文凭往往要十几年寒窗苦读。而现在文凭的水分却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一些人花点小钱买个假文凭,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将这些文凭装入自己的档案袋,找工作变得容易了,升官也有了资本。
【解读】假的文凭,并不可怕,因为有章可循。甄别证书工作还可请学校的主管部门或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等权威认证部门帮助认证。怕就怕是真的“假”文凭,即经过合法程序获得的名“真”实“假”的文凭。说它“真”,是因为这些文凭上都盖着正规大学的章,有校长的签字。说它“假”,是因为这种文凭并不能证明持有者的水平和学历。
【分析】一些学校打着函授和继续教育的名义,随意开班,学员只要交上几百上千元即可买个“文凭”;一些门路广的干部、商人,尽管没有上过一天课,却可以通过关系从学校弄个“正儿八经”的文凭。与街上买来的假文凭不同,这类假文凭更具有蒙蔽性和欺骗性。就其发展的空间来看,有需求才会有供给,不管是买来的还是混来的,利用好“文凭”这块“敲门砖”,则可赢得社会地位。
假的真文凭难打,甚至根本就没法打。同样,野鸡大学好辨别,正规的野鸡大学难辨,甚至根本无法辨别。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的标准早已掌握在护假、制假者的手上,打假者往往就是护假、制假者,这么假还怎么打?
引发思考:证书繁多权威难辨最终转嫁给消费者
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各类证书市场的商业味道也越来越浓,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证书的资格培训、认证、考试过程都形同虚设,一些商家、学校、培训机构为了拉生意干脆向学员承诺考试必过,甚至暗示可以直接交钱拿证。面对市场上形形色色的资格证书以及动辄几百上千元的培训、考试费,换来的一纸证书,能否立足于社会“长盛不衰”?能否体现这些证书的真正“价值”呢?
经年日久,证书文凭的躯壳虽在,但已没有了“含金量”,致使人们不能不对生产这些证书的学术殿堂产生信任危机。对此,不少有识人士表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颁证机构进行有效地筛选和管理,为我们的社会及用人单位把好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