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3月17日刊发的*ST星美系列报道引发资本市场关于退市制度大讨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监管层相关人士表示,退市制度目前难以推进,原因在于缺乏动力机制以进行有效约束。投资者对*ST股“不死鸟”死而复生抱有幻想,判处死刑固然是最快的了断办法,但这势必会带来更多的阻力。所以,要引导投资者认识*ST板块的风险,冷却交易,让A股市场上过于活跃的*ST板块接近“休眠”。
据WIND统计,在发布2010年年报的93家ST公司中,主营业务逐年萎缩的有16家,其中主营业务基本陷于停滞,颇具代表性的公司是*ST星美和*ST盛润A。
资本市场上还有多少如同*ST星美一样屹立不倒的皮包上市公司?中国证券报记者奔赴各地调研后发现,*ST星美绝非“一个人在战斗”。
这些沦落在退市边缘的*ST公司,生存状况惊人相似:主业基本停滞,资产所剩无几,负债居高不下,员工数量极少,诉讼接踵而至,勉强支撑门面。
自2004年和2005年出现较大规模的上市公司退市后,近年来上市公司退市已非常少见。按照目前的退市标准,上市公司极易采取相关手段规避退市,而且退市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利益。
太平洋证券投行部相关人士指出,退市涉及中小股东利益,导致国内上市公司退市比较难。一旦公司最终退市,中小散户肯定难以接受,很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目前的退市制度很容易让部分*ST公司钻空子规避退市,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退市标准和退市制度,引入资不抵债退市制度。
今年两会期间,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欧阳泽华表示,证监会已成立退市指导小组,明确退市基本原则和思路包括:完善退市财务标准研究;通过司法方式,建立退市责任追究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