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海外商品集体大涨,其中最耀眼的当数农产品期货:美豆从1072美分上涨到1143美分,涨幅达6.55%,可以说是2010年以来最大当日涨幅;美玉米则上涨5.97%;美豆油上涨5.65%,美豆粕6.75%,也都是2010年以来最大当日涨幅;美麦、美棉、ICE原糖都有相当的涨幅。通过当日上涨,美豆、美玉米、美豆粕都已经到达前期高点附近,美棉、美豆油、ICE原糖则创下新高记录。
农产品最近已经备受关注,如此行情或许并不奇怪。其上涨是后商品牛市阶段的表现,本身具备较强的周期性上涨意味。回想起金融危机之前,全球商品也都处于大牛市之中,多数农产品也都具有巨大涨幅。现在看来金融危机只是短暂打断了牛市格局,经过一两年时间,主要工业品价格都恢复到金融危机前区间,也有一些商品已经接近危机前的历史高点,比如橡胶、白糖等,有些商品甚至超过危机前的历史高点,如棉花、强麦、玉米等。没有谁会承认2009年是商品熊市,因为主要工业品、白糖等大宗商品彼时正值牛市。如此看来,商品熊市仅仅出现在2008年10月~2009年初大约近半年的时间段内。把这段时间放到2005年至今的时间段内观察,则熊市时间无疑很短,危机之后,牛市继续。在工业品大都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时,农产品距离危机前还有一半距离,无疑还有较多的上涨空间。如果工业品继续节节攀升,则意味着农产品上涨空间还会更大。未来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内,农产品无疑将会深化商品市场牛市格局。
熊市之所以短暂,各国政府积极救世是主要原因。但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而无新的实体经济增长点。时至今日,欧洲体系内东欧债务危机实际影响的是西欧发达国家;美国无就业率复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乌云笼罩都暗示主要发达国家还无法带动全球经济恢复与发展。而且欧洲有主权债务危机问题,美国也有主权债务危机的隐患。债总是要还的,但这对欧美而言却并不轻松,尤其是美国。于是压低利率、投放货币、本币贬值、刺激出口等以邻为壑的政策纷纷被施行。眼下盛传的汇率战争就是这种政策普遍化的映证。贸易保护、外交摩擦等也都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反应。
国内方面,经济发展较多的依赖于政府投资,如此则保持宽松货币政策。配套4万亿刺激计划的是2~3倍于此数的银行贷款,在如此格局下,加息等剧烈收缩银根的政策无疑会增加资金成本,遏制经济发展潜力。但维持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内消费逐渐增加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或许难以避免。
非货币手段管理通货膨胀就是首选措施,这需要压低大宗商品价格,做到这一点需要增加商品供给、降低商品需求。在增加供给方面,政府倒是做了不少战略性努力——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海外大量收购资源,或者海外资源类企业的股权,希望通过海内外纵向一体化降低国内工业生产成本。只是有几项重要的收购,如收购力拓都宣告失败。降低需求方面,目前的节能减排可以看成是变相降低需求的手法,但这种手法必须容忍GDP增速一定的下降。通过适当降低GDP增速,抑制通膨增速、适量容忍通膨,以维持经济平稳、保持政策稳定性,挤出时间改变产业结构,或许是政府正在施行的选择。
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农产品其实已经具备一定上涨空间。当然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各自供求关系是分不开的,与目前的拉尼娜现象也脱离不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