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外盘大涨“东风”,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国内期市品种大多跳空高开,其中玉米、棉花再创历史新高。虽然长期看大宗商品上行趋势将继续,但短期而言诸多品种已处于高价区,背后蕴藏的剧烈震荡风险值得警惕。
农产品步入“高原区”
以农产品为代表,商品市场近期连连走高。而全球农产品本轮价格上涨的“导火索”——小麦,外盘(CBOT)价格3个月来涨幅超过了85%;之后玉米成为资金的替代炒作对象,并触及近两年来高点。随即,其他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上涨的趋势通过种植面积之争又传导至豆类,进而抬升大豆价格。接下来,白糖、棉花、稻谷……在减产预期的进一步推动下,农产品期现货价格逐渐步入“高原区”,由此也产生了高位回调的需求。
通胀预期引发较强买盘
尽管前期加息传言曾导致股市短期内重挫,但商品期货市场表现相当抗跌,反映出高通胀预期下有力的买盘支撑。
回顾今年以来的市场,农产品价格“你方唱罢我登场”般节节大涨背后,资金动向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由于人多地少,我国很少使用轮耕、休耕等自然方式来保持地力,只能通过大量运用化肥来弥补地力不足。2004-2009年,我国化肥产销量分别累计增长48.37%和51.95%,而粮食、油料、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仅累计增长13.07%、1.11%、1.21%。
长期来看,我国农产品生产过多依赖于化肥造成两个后果:一是单产增长乏力;二是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占到生产成本中的50%以上,农产品价格走势和能源价格走势越来越相关。农产品现在已经脱离了农产品的基本属性,开始带有金融衍生品的性质。由于结构性、区域性农产品供给的短缺给游资炒作创造了借口和条件,因此,资金仍是短期主导市场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应给予关注。
“升值”“加息”影响暂有限
自9月初以来,人民币升值突然加速,这与对美贸易顺差的上升有很大关系,贸易摩擦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从8月31日的1美元兑6.813元人民币到9月27日的6.7098元,升值超过了1.5%。而在此前,2009年末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6.828,连续8个月窄幅波动的僵局被打破。另据相关机构预测,9月CPI增速预计在3.5%,并预计CPI的顶点大约在10月份。
展望未来的货币政策,虽然通胀的上行增加了市场的加息预期,但由于人民币升值加速以及经济同比增速下滑,降低了近期加息的概率。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来看,目前依然维持中性的态度,并未进一步收紧。不过,我国商品期货价格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加息只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对投资者心理的影响,不会对市场基本面造成改变,而近期加息概率的降低,将对市场信心树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警惕高位剧震风险
近期大宗商品“扎堆”上涨,农产品价格表现尤为抢眼。但随着秋收来临,市场供给量将逐渐增加,将给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阻力。但也应看到,供需格局结构性失衡、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逐年提高和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都是保证国内农产品价格长期稳步上行的基石。从历史上看,多数农产品目前的价格仅为历史最高价格的50%到80%,不少机构都由此认为农产品后期上涨空间仍存。
值得注意的是,中秋节后首个交易日(27日)国内粮油期价虽跟随外盘高开,但仍出现较大幅度的震荡回落,这或许预示着商品短期上行动力的衰竭。鉴于本周处于小假刚过而长假将至的中间,“假日情结”将继续主导市场行情。在此情况下,做好风险防范非常必要。操作上,可寻找农产品间价差机会,适当参与套利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