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财智频道 >> 头条
不为人知的鞍钢海外投资内幕
2010-08-06   作者:记者 杨烨/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华社发
    鞍钢,一个非常具有“话题性”的钢厂,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钢铁企业之一——自1948年新鞍钢正式成立,至今经过62年;也是迄今为止中国铁矿石自给率最高的钢厂之一——达到60%。这样一个典型的老国企,今年以来却快速果断地对攀钢、本钢进行兼并重组,并开创性的同美国钢铁发展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准备合资在美国设厂。
  鞍钢创新发展的足迹定格在了一个人身上,一个在鞍钢一干就是30多年的人,这就是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无论是对内的兼并重组还是对外开拓业务受阻,作为鞍钢集团的舵手,他和鞍钢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巨大考验。
  在接受《经济参考报》独家专访时,张晓刚用“创造价值”来解释这个老国企所有变革和前行的原动力。

    美国设厂:大胆但明智的突破

  事情要追溯到今年5月14日,鞍钢与美国钢铁发展公司签订了《鞍钢向美国钢铁发展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协定》、《股权投资协议》、《产品销售协议》三个投资合作备忘录。
  美国钢铁发展公司计划分期设立四个螺纹钢厂和一个电工钢厂,根据协议,第一个螺纹钢厂将在美国密西西比州与鞍钢合资兴建,项目投资1.75亿美元,鞍钢在总投资额中的占比只有不到20%。
  用张晓刚的话来形容,“这个项目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行为”,他告诉记者,和美国钢铁发展公司合作在美国建造钢厂,从商业角度来看,是一个大胆但明智的突破。
  “当时选择参与到这个钢厂建设的项目中,主要是由于奥巴马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后,美国本地钢厂生产的螺纹钢已经满足不了当地需求,因为奥巴马的经济政策规定不允许使用进口钢材。考虑到当地实际需求和市场,建设钢厂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而且建设钢厂对当地的税收和就业也将产生好的影响。”张晓刚告诉记者。
  记者从鞍钢集团获得的相关信息显示,密西西比州政府已承诺为鞍钢集团在美国的阿默利钢厂项目提供财政补贴;意大利设备商Danieli、Tenova等提供设备融资,Jefferies、高盛、SAC、Highline等投资银行已为此拟定融资方案。
  但是,这个将会开启鞍钢海外投资建厂的帷幕的计划,却意外遭到不小的变故。就在鞍钢和美国钢铁发展公司推进项目前行时,美国国会钢铁行业议员小组的50名成员7月初致信财长盖特纳,要求美国外资审议委员会(CFIU S)调查中国鞍钢在其与美国钢铁发展公司合资公司中的投资,是否可能妨害美国的国家安全,这一要求随后得到了美国钢铁协会的支持。
  张晓刚说,他听到这个消息时,第一反应是感到“不可思议”。“我感到很费解,为什么号称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美国,又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会把政治和经济混淆起来?”他坦言,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商业行为,鞍钢只是一个占比不到20%的小股东,并不参与管理,和美国50个议员提出的“危害国家安全”和“技术泄密”根本不相干。
  “我想说明的是,鞍钢参与这个项目建设的是普通的螺纹钢厂,对于螺纹钢生产技术,20年前鞍钢就具有了世界顶级的技术水平,而且螺纹钢目前在鞍钢已经淘汰了六七年了,所以不存在技术问题,更谈不上去‘窃取技术’。”除了管理层任职外,张晓刚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冶金行业专家。他不仅熟练掌握钢铁冶金技术开发及行业最新技术,还曾任国家863、973项目专家组成员,因此他对“技术泄密”这个说法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在鞍钢受到“抨击”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国内外各方“声援”。鞍钢和中国外交部先后就此事表态之后,美国钢铁发展公司也为鞍钢鸣不平。该公司发布声明称,鞍钢投资占计划中的钢厂建设资金比例还不到1/5,以鞍钢可能对美国钢铁企业控股为名反对鞍钢投资是站不住脚的。此外,新厂的钢筋年产量35万吨,与1.2亿吨的美国钢铁市场相比,还不到3‰,因此这些担忧“毫无根据”。美国钢铁发展公司的发言人称,一些其他钢铁制造商企图阻挠该公司建设全球技术最先进钢厂的努力,这是妨碍竞争的做法。
  张晓刚告诉记者,他对项目的后期发展充满信心。因为这个项目本身不存在任何问题,这一段不太愉快的小插曲不会影响大局。如果按照计划顺利进行,估计项目不久就将启动。
  “这次积极的尝试,实际上也给我们钢铁企业上了一课,相信随着我国钢铁业国家化脚步加快,以后可能还会遇到类似的事情,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将积极应对。”张晓刚表示。

  解困铁矿石鞍钢内外发力

  与金达必合作设立澳大利亚卡拉拉矿业公司,是张晓刚掌舵下的鞍钢另外一件令人瞩目的事情,也为鞍钢海外资源开发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6月21日,鞍钢投资的澳大利亚卡拉拉铁矿石项目12亿美元银团贷款协议在澳大利亚正式签署。尽管鞍钢国内资源供给率很高,但是张晓刚一直没有停止在海外资源开发上的努力。
  2007年,鞍钢与澳大利亚金达必金属公司合资成立了卡拉拉矿业公司,共同开发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卡拉拉铁矿位于澳大利亚西澳州中西部地区,现已探明铁矿石可采储量20亿吨以上,项目建成后具备年产800万吨以上铁精矿的生产能力,项目总投资19.75亿澳元。
  记者从鞍钢集团了解到,除合资双方注入资本金外,卡拉拉铁矿石项目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组建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国际银团项目贷款12亿美元解决。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预计将在明年投产。
  铁矿石从2005年起经历连续上涨,被业界斥之为“疯狂的石头”,三大矿山依靠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进口铁矿石市场获得了巨额利润。而从去年开始,三大矿山凭借垄断地位单方面改变已经执行了近三十年的年度长协定价机制,改为季度指数定价机制,使得中国钢铁企业不得不承受史无前例的超高成本。
  也正因如此,鞍钢2007年即着手对卡拉拉项目的并购和投资,这也是众多中国钢企的共同选择。张晓刚告诉记者,目前的铁矿石定价机制对中国钢厂的制约是比较大的,因为中国的钢铁企业都在用各种方式去寻找自己的资源,但绝大多数中国钢厂参与建设的矿山还没有投产。只有这些矿山都投产了,供应铁矿的能力增加了,受别人的控制才会变小。
  “这需要一个过程,不会马上就彻底改变。三大矿山为什么要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违背大企业的诚信原则去‘捞一把’,因为以后可能也就‘捞不到’了。”张晓刚坦率地表示。
  海外开拓的同时,在国内的铁矿石布局上鞍钢也在暗下工夫。今年3月11日,鞍钢老区铁矿山改扩建规划项目正式得到国家工信部批准。
  据张晓刚介绍,鞍钢是国内自产铁矿石比例较高的钢铁联合企业。鞍钢所在地区周边探明铁矿石资源量达到88亿吨以上,潜在资源量可达170亿吨,占全国已探明铁矿石储量的13.04%。
  但是不可否认,鞍钢现有矿山已进入产能衰减的高峰期,矿山生产能力的接续已成为制约鞍钢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按照鞍钢总体发展战略,从2007年起,鞍钢矿业公司开始研究、设计和制定《鞍钢矿业公司铁矿山建设规划》,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战略意义的规划体系。据介绍,通过前期建设产能的释放和新规划项目的实施,在补充老采区生产能力消失的前提下,到2015年,即在“十二五”末期,鞍钢铁矿石年产量将达到6200万吨,铁精矿年产量将达到1800万吨以上,分别比现有规模增加1700万吨和300万吨。到2020年,铁矿石年产量将达到9200万吨,相当于在现有规模基础上翻一番。
  “鞍钢开发国内铁矿石近二十年,实际上盈利的并不多,因为开发和选矿成本高,只是近几年因为国际铁矿石价格高,才显现出鞍钢自产矿石的优势和价值,而鞍钢通过这么长时间的矿山开发,采选技术达到国内甚至国际一流水平,也为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做出了巨大贡献。”张晓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际上,在三大矿山不断“逼宫”的情况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国家应对国产铁矿石开发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国内矿山的开发力度,增加资源供给,使国产矿供应比例达到40%以上,以减少对外依赖。鞍钢的资源和长期积累为其长远发展又“加分”不少。
  对于铁矿石市场机制未来的走向,张晓刚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他认为,铁矿石市场不管用指数,还是用长协机制来定价,大家一定要遵循市场的规律,遵循作为产业链的上下游应该有的合理分配。如果钢铁企业巨亏,资源企业暴利,这不是正常的上下游的关系。
  “按道理来说,大家之所以能形成产业链的道理就在这里。产业链连在一起是打不破的,缺了你,他就会死掉,但现在就因为垄断就带来了一边倒现象,我相信市场经济最终的结果是买方市场,所以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大家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走向市场规律。”张晓刚说。
  他告诉记者,在铁矿石问题上,目前钢铁企业也在尝试各种方式,希望可以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但是我们离目标还是有差距。其中不可忽视的根结在于,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太低。

  产业重组应该重视效率

  “不要为了做大而做大,因为做大不一定就是做强。”这是张晓刚对记者说的一句话。
  历时近两年,攀钢与鞍钢的重组方案终于在日前获得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复。按照方案,通过国资委层面划拨,双方将联合组建一家新公司,并作为母公司控股攀、鞍两家集团子公司,预示着一个全新的钢铁集团已经步入人们的眼眶。
  从重组攀钢来看整个行业,张晓刚自己的判断是,这三到五年是中国钢铁重组力度最大的几年,因为钢铁产能过剩的现状,这个时候产能重组和过去的意义都不一样。
  “但是不要为了做大而做大。”张晓刚说,“如果把做大当成目标,那会有很多误解和损失。”他坦言,像鞍钢这样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历史包袱比较沉重,劳动生产力仍然比较低的企业,代表着钢铁工业现在面临着典型问题,因此更重要的是提高竞争力,而不是提高规模。
  这也是张晓刚带领的鞍钢在重组决策中重要的原则。“我们需要不断发展和壮大,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整合只是其中的一种途径。”
  谈到鞍钢和本钢的整合,张晓刚坦率地告诉记者,不同的企业在重组后面临的挑战是不一样的。像鞍钢和本钢这些老的企业,也都面对着相同的挑战和问题,所以重组后的压力会更大。“我需要考虑的是,大家走到一起重组,更重要的是资源共享,协同效应更好地产生出来,把资源的配置能够变成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对股东的回报,并且带来干部职工收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我觉得这是我们鞍钢这样的企业在重组后要完成的使命,和我们面对的挑战和任务。”张晓刚说。
  至于会不会有一个到两个超亿吨的企业,在张晓刚看来,这个对中国不是特别重要。有的时候如果规模一下子做得很大,会面临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各种各样的任务,搞不好会消化不良,因此应该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发展角度来审慎判断。
  “鞍钢不会追求在中国做一个老大,我们不感兴趣。”张晓刚表示,我们更感兴趣的是重组的价值如何去创造,重组的效果怎么去体现,怎样去给股东、客户、社会去创造价值。这是我们重组最重要的地方。张晓刚判断,随着中国市场化的重组,中国市场化规则的完善,中国钢铁企业也在调节过程中不断地重组,今后的重组必然会从目前的省内重组、央企重组逐步转向市场化。
  说到钢铁行业淘汰落后,张晓刚从不认同“国退民进”的说法,他告诉记者,中国现在处在这个阶段里,大家发展得参差不齐,我相信再有若干年,中国留下的企业,应该是有代表性的。当然这种企业不一定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央企,可能是地方企业、民营企业或者合资企业,应该是优秀的企业进,落后的、劣质的企业出。
  “判断市场是最难的事情,我认为判断准也是‘蒙’的,”张晓刚风趣地回答了记者提出“钢铁后期市场怎样”的问题。他表示,目前钢铁行业面对的挑战是正常的,因为就目前中国钢铁产能来看,过剩确实是存在的。
  张晓刚坦言,由于去年的金融危机,中国的持续政策拉动作用,和一些超前消费,使得很多行业处在大量消费的过程当中,所以原材料需求就超过了实际应该的需求量,因此产能过剩的行业直到今年五、六月才显现出来了。主要表现就是需求减少,包括房地产、汽车、家电这样一些很重要的钢铁消耗行业,都出现了需求的问题。
  “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看,七月份可能将有超过六七成的企业亏损,如果后期需求跟不上,这种情况还会恶化。”张晓刚说。
  在张晓刚眼中,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挑战,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产能过剩会在亏损、微利,这样的状态里交叉过渡。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鞍钢在美设厂9月有望启动 2010-08-05
· 鞍钢美国建厂受阻商务部力挺继续“征战”美议会 2010-07-21
· “大鞍钢”新战略直指6000万吨产能 2010-06-25
· 鞍钢攀钢实行联合重组 2010-05-27
· 鞍钢股份38亿兴建福建冷轧钢板厂 2010-02-01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观察与预期·[思想频道]“竞争格局已成”是在粉饰垄断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