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2-12 作者:马红漫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
|
|
最近外贸领域有两组矛盾的数据困扰着业界和学界: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汇改前接近 6
%,而业界普遍认为中国低端制造业利润率不足 10
%,因此人民币如此高的升值幅度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可谓压力巨大;但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在现实中根本无法阻止出口的升温, 2006 年中国贸易顺差同期大幅增长 74%
,达到 1774.7 亿美元。 这样的矛盾确实让学者们摸不到头脑,如果以此为依据,是不是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升值还没有到位?
对于这样的疑惑,以敢言而著称的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最近再“放炮”。他认为中国高额顺差的形成另有其因:中国真实的顺差并非表面所体现的那么大,炒汇、企业骗取退税是导致中国外贸顺差“失真”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关于出口骗税而导致的假顺差问题,英国渣打银行分析师王志浩曾在搜集大量资料后提出,
2005 年中国 1019 亿美元顺差中真实部分约 350
亿美元,也就是说六成多都是假的。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导致数据矛盾的原因在于我们根本没有搞清楚中国企业外贸出口的动因:出口动力并不是在于销售商品的利润,而在于能够因出口获得财政补贴的退税收益。因此,只要出口退税收入能够抵补企业货品到公海兜一圈的运输成本,所谓的贸易顺差就会持续下去,甚至不断扩大。这样“出口”显然与人民币汇率的高低没有任何关系!继而,由外贸顺差数据所引发的诸如贸易争端问题、对汇率操纵的指责,乃至美国国内的政策辩论,在此观点之下,似乎都成为了坊间的笑谈。 李德水的观点或许难以让人一下子接受,但是他所揭露的问题确实值得有关部门高度关注,毕竟中国外贸顺差的数据一贯是宏观调控政策、外贸政策的最重要依据之一。该数据能否保证客观、准确,有关部门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否则包括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将都会失去立论的基础,遑论顺差数据混乱、外汇储备激增、货币政策调整等一系列议题都成为无本之木了。
此外,不论李德水和王志浩给出的数据是否准确,企业借假出口以求骗税的现象绝对是客观存在的。地方政府对于区域经济利益的追求,成为了出口骗税问题频发、监管不力的体制原因,在部分地区出口骗税甚至成为了活跃地方经济的手段之一。比如曾经在陕西咸阳市发生的骗税大案,就是由市领导一手指使国税局局长操作的,该市长甚至一直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 要想彻底破解出口骗税的问题,首先需要完善退税操作体制。比如,现行的是先征后退体制,退税款则由中央财政直接拨出,数额越大,地方经济越繁荣,因此,操作体制的漏洞成为了纵容骗税行为的根本原因。 其二,要回归出口退税政策的本意。出口退税的原意是避免不同国家政府间的重复征税问题,本身并不具备所谓调控经济的职能。但是在中国,出口退税在产生伊始便承担着增加“出口创汇”的政策重任,而现在又承担起“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背离了出口退税的本意,也使得行政力量过多地干预了经济的运行,从当年的积极鼓励出口,到今日为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发愁,这样的教训值得汲取。
李德水或许就是那个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诚实小孩,但是皇帝总归还是要穿上合适的龙袍,而出口退税最终也必须回归自己本来面目才行。
|
|
|
|
|
|
|